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学术纵横

谢文郁教授谈偶态形而上学:语言和历史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12年10月27日

  [本站讯]10月25日晚,第43期分析哲学论坛在中心校区举行。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谢文郁教授作了题为“偶态形而上学:语言和历史”的精彩报告。
  首先,谢文郁教授介绍了偶态(modality)并指出了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前分析篇》以及《后分析篇》中的详细论述。亚氏将语句区分为真值易于处理的描述句和真值不易处理的情态句,每个情态句都可以分析为三句话,例如“明天也许会发生海战”可以分析为“明天发生海战是可能的”、“明天不发生海战是可能的”和“明天发生海战或者不发生海战是必然的”。接着,谢文郁教授指出情态句涉及逻辑问题、认识论问题、存在论(形而上学)问题和生存论问题四方面,并详细分析了西塞罗的《论命运》里提到的斯多亚学派的克里西普和迪奥多罗关于涉及情态句的三段论的不同论述,指出他们的分歧和古罗马的命运观有关。谢文郁教授还谈到,不同于马瑟林以现实世界为基础谈论可能世界的方式,奥古斯丁脱离现实经验世界谈论可能世界,这种偶态形而上学引导了一种以信仰为特征的生存方式。此外,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的学说也和偶态形而上学密切相关,休谟问题则要求我们解决偶态形而上学问题。最后,谢文郁教授介绍了普兰丁格的偶态存在论,他认为偶态存在论的可能世界可以在信念、期望和恐惧中谈论。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都是实在的。经验的可能世界为“已得的”可能世界,即现实世界,而我们可以以可能世界独立存在的方式谈论现实世界。
  哲社学院荣立武副教授主持报告。报告结束后,谢文郁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谢文郁,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Claremond Graduate University)宗教哲学博士。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宗教哲学、西方哲学史、基督教思想、比较哲学研究,作品有《The Concept of Freedom》、《失魂和还魂》、《自由与生存》、《道路与真理》。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赵斌    责任编辑:小芳 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