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4月11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第50期分析哲学论坛在中心校区举行。德国洪堡大学古代哲学院博士候选人田洁作了题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羞感之于德性养成”的报告。报告由哲社学院院长刘杰主持。
田洁首先指出本次讲座的目的——论证羞感对于德性养成有着积极作用。这个论题蕴含着两个子论题:德性培养是一个理性反思的过程,而非机械化过程以及羞感可以激发增长这种理性反思的活动能力,继而推动德性获得。随后,田洁又简要介绍了对于德性养成解释的一个二难:即机械论解释和理性反思解释各自的困境,并简略回顾了理性反思解释论对机械论解释的反驳:Burnyeat认为习惯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知道什么是高尚的(the that)”和“知道为什么是高尚的(the why)”,只有前者是一个机械化过程,而Sherman认为德性获得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非机械化过程。在此之后,田洁探讨了羞感对于弥补理性解释论困境的可能——因为羞感可以帮助年轻人避免错误,从而有助于帮助年轻人获得德性。田洁进而比较了Burnyeat和Curzer在解释作为道德学习者的年轻人时的异同,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认为“年轻人有羞感对于德性获得是重要的,有羞感的人已决定接受德性教育。”而他们的不同点在于Burnyeat认为“年轻人已经掌握道德获取的起点,知道什么是高尚的,但还不知道为什么是高尚的。”,Curzer则认为“他们既不知道什么是高尚的,也不知道为什么是高尚的。”田洁对Curzer的解释提出了几点反对意见,并详细地阐述了羞感与理性认知能力的关系,他认为羞感可以生动地提醒我们产生羞感的行为是错误的;错误的概念并不是羞感本身能提供的,羞感预设了之前对错误行为的认知;羞感让我们逐渐形成对某些行为的判断,并基于对过往的反思,发展处对新场景的判断;出于对周围的人或者自身想象的羞感行为的观察而认知更多,获得更大的判断能力。最后,田洁认为习惯化过程确实有两个阶段,但这两个阶段并不像Burnyeat认为的那样是完全可以分开的。
讲座结束后,田洁与在座师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