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0月31日晚,由儒学高等研究院指导,儒学高等研究院研究生会、山东大学国学社和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八期“知行讲堂”在中心校区举行。主讲人梁钦元先生以“行其所知——我眼中的祖父梁漱溟”为题,进行了一场生动的演讲。
讲座由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教授主持,“传统文化与生命科学”讲座策划人、《行愿佛子——梁漱溟》摄制组制作人楚京辉先生,儒学高等研究院团委负责人王敏老师,院研究生会主席吕晓钰参与了讲座。
梁钦元作为梁漱溟先生的长孙,从一个亲人的角度,用独特的视角,将梁漱溟先生的形象呈现在听众面前。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在清末任职时,一心念着民众的疾苦,多次为民生大计上书朝廷。民国成立后,忧国之心有增无减。1918年,面对着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的社会状况,绝望中的梁济投湖自尽,留下遗言:“国性不存,我生何用!”梁济此举,对当时的梁漱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自年幼时到抗战、新中国成立直到改革开放,梁先生的一生中,对国民生计的忧怀始终未变。可以说,梁漱溟先生为国民生计上下求索并矢志不渝身体力行的一生,是对父亲梁济忧民精神的传承。
梁钦元说,祖父梁漱溟先生终其一生都是一个表里如一、正直敢言的儒者。“敢于直言”四个字听起来十分美好,但是人们常常忽略了,这四个字被用于实践的地方,从来都是伴随着风险的,因而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尤其是梁先生生活的那个年代,想要让人格高扬起来,有时候是需要用生命做砝码压在天平的另一端的。然而梁先生却始终能够做到“敢于直言”,无论什么危险的状况下都从未背离自己的信条。梁先生参与组建民主政团同盟并被推任为秘书长,为和平奔走。闻一多和李公朴被害后,梁先生曾在公开场合发言说:“看看国民党特务能不能把要求民主的人都杀完”“你们有第三颗子弹吗,我在这等着”,他又亲自着手调查闻、李两人被害的真相,可以想见,梁漱溟先生在大义面前从来都敢于直言,义无反顾。
梁漱溟先生的一生是追索真理的一生,更是将真理应用于实践的一生。他一生都忧心着人民生活的苦难,怀揣着国家富强的梦想,不断地在实践中探寻适合中国现实的富强之路。从抗战前到邹平从事乡村建设运动;到抗战时亲自深入敌后,经陕晋豫皖苏鲁,进行了8个月的考察;再到内战时为和平奔走呼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种会议上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梁先生曾经这样总结过自己的一生,他说:“我不是一个学者,我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并且本着自己的思想去实行、实践的人”。他重视思想,他说:“有主见,才有学问;有主见,才有自己”;他重视实践,他自己的一生就可以作为“实践”这个词的一个注脚。
讲座的末尾,梁钦元先生又与在场的同学们进行了互动。最后,颜炳罡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深入地点评,对梁漱溟先生的高尚人格予以赞美,寄语大家认真学习梁老的精神。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知行讲堂”创立于2012年12月,是山东大学儒学院研究生会为了促进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而开办的学术栏目。讲堂立足于“知新明德、修己安人”的办会宗旨,广邀社会各界杰出人士以报告、沙龙等形式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主讲人精彩的人生阅历向广大青年传达理想信念和知行理念,使青年研究生深入了解和洞察社会,从而更好的成长成才、服务社会,讲堂已经逐渐在校内外形成一种文化品牌。
梁钦元,资深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专攻北大”课题组特邀高级研究员、北大附中远程教育中心青少年心理专家、《当代家庭教育报》专栏作者。生于1957年,是梁漱溟先生的长孙,因此他有幸在梁漱溟先生的教诲和关爱下度过了31个年头。梁老先生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对他的启发和影响至深、至远。本次讲座是他第一次走进高校讲述自己眼中的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