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25日下午,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的第9期“爱智论坛•高端学术报告会”在中心校区举行。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凤才教授作了题为“社会病理学——霍耐特视阈中的社会哲学”的学术报告。
王凤才教授首先介绍了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理论家霍耐特的学术历程。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霍耐特通过在《为承认而斗争: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中创立的承认理论登上国际学术舞台。作为其政治哲学、道德哲学核心的承认理论,是伴随着四个问题的解决而创立起来的:阐明自己的承认理论与批判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的必要性,以提供创立承认理论的前提;阐明自己的承认理论与黑格尔的承认学说、米德的社会心理学之间的关系,论证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的可能性,以解决创立承认理论的途径;围绕承认与蔑视、蔑视与反抗的关系阐释主体间性承认形式,以及个体认同所遭遇的蔑视形式,论证蔑视体验是社会反抗的道德动机,以建构承认理论的基本框架;阐明承认与再分配、承认与正义、承认与道德的关系,以将承认理论拓展为多元正义以及政治伦理学构想。前三个问题的解决,使霍耐特创立了以蔑视与反抗为核心内容的承认理论;最后一个问题的解决,使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拓展为以一元道德为基础的多元正义构想,及以正义与关怀为核心内容的政治伦理学构想。承认理论在霍耐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恰如交往理论在哈贝马斯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为了论证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的必要性,霍耐特走出了重要的四步:反思、重构社会哲学,为转向奠定理论根基;反思、重构早期批判理论,为转向提供理论前提;诠释、重构福柯的权力理论,系统解决早期批判理论困境;肯定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转向,同时,论证其走向承认理论的必要性。
随后,王凤才教授着手解答霍耐特如何重构社会哲学的问题。首先,霍耐特关于社会哲学的基本界定是:社会哲学即社会病理学(关涉有缺陷的或紊乱的社会发展过程的规定和探讨),是对社会病态的时代的诊断。其次,关于社会哲学的奠基人问题,学术史上历来歧见纷争,霍耐特认为在“社会病理学”意义上,卢梭是社会哲学的奠基人。这个论断着眼于:卢梭所感兴趣的正是社会不平等的原因问题,并将自己时代的生活方式理解为人的异化。第三,他明智地选取卢梭、黑格尔、马克思、尼采作为阐发对象,对19世纪的社会病理学的发展形成做了重构性的考查:历史哲学信念使黑格尔看到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总体性危机,在其传人马克思的社会哲学中,黑格尔体系边缘的经济贫困化决定的社会生活图景被置于核心地位,随着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批判模型为物化批判模型所取代,他对社会病态的关注中人类学路径的内容逐步清除。尼采通过“全面文化危机”的批判视角将危机的根源直接追溯到现代虚无主义,其时代诊断就成为社会哲学发展的核心构成要素,他的文化历史谱系学分析纲领为后世(如阿多尔诺、福柯)的社会哲学时代诊断提供了方法论范本。在尼采之后,社会哲学就从“文化多元主义”走向了“视角主义”。作为“社会病理学”的社会哲学研究视阈得到拓展,且发展出了“社会病理学”的新类型。王凤才教授指出,在霍耐特的重构性考查中,其明显的倾向性在于对“社会哲学应该被理解为社会病理学”这一命题寻找思想史的佐证,而非单纯地梳理思想史。霍耐特不仅从宏观上讨论了形成过程,而且从微观上作出形态异同分析,揭示了作为“社会病理学”的社会哲学,即使在19 世纪形成时期, 也有不同的形态。霍耐特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尼采的虚无主义时代诊断的分析抓住了“社会病理学”的根本,并且对马克思的物化批判模型的生命力做出了符合历史事实且有预见性的判断。其四,霍耐特系统梳理了20 世纪社会哲学的两条路径(即历史哲学路径和人类学路径)。分别作为历史哲学路径的开端和推进的卢卡奇、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以及分别作为人类学路径的开端和推进的普莱斯纳和阿伦特,及同属这一路径的盖伦、哈贝马斯、福柯等构成了我们定位20 世纪的社会哲学发展的新坐标——既不同于在18 世纪人类学路径与历史哲学路径齐头并进,又不同于19 世纪黑格尔时期时,历史哲学路径明显占优,而是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状况,其中内含着人类学路径向历史哲学路径的挑战。两条路径中霍耐特呈现出贬抑历史哲学路径而高扬人类学路径的倾向。而这种扬抑正是受到了哈贝马斯的影响。
谈到社会哲学的未来发展,王凤才教授认为,社会哲学的未来发展并不像霍耐特所说的完全依赖于形式伦理构想,因为他的形式伦理构想是否能够建立起来,能否成为社会哲学发展的基础目前还都是未知数。霍耐特的形式伦理构想与承认道德理论是联系在一起的。承认道德的基本动机正是承认理论的基本目标(追求人格完整、反抗社会蔑视)。他力图将承认理论向正义理论拓展,以建构一元道德为基础的多元正义构想,构想的实质是试图融合道德与伦理。实际上,社会哲学的发展取决于许多因素, 并非完全依赖于形式伦理构想。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傅永军教授主持了报告会,并在报告结束后作了精彩的点评。部分师生从人类学、伦理学等角度与王凤才教授进行了热烈的学术互动交流。
王凤才,山东诸城人,哲学博士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985工程”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创新基地研究员,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1.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2.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3.西方马克思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史;5.德国哲学。近期研究重点:1.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第三期发展研究,如:Axel Honneth,Albrecht Wellmer,Claus Offe;2.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3.西方马克思学前沿问题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许多文章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年鉴》转载;出版学术著作十几部,其中,个人专著4部,合著4部,主编(副主编)3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