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俞吾金教授谈“从日常思维到哲学思维”

发布日期:2013年11月27日 11:43 点击次数:

  [本站讯]11月25日,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做客“天人讲堂”第60讲,作了题为“从日常思维到哲学思维”的学术讲座。
  讲座主要分为从自在到自为、从混沌到明晰、从轻信到怀疑和从熟知到真知等四个部分的内容。讲座中,俞吾金教授首先分析了“何谓自在”和“何谓自为”两个问题。他认为,简单来说“自在”就是行为者在行为时并没有意识到其行为本身。他概括了人处在“自在”中的三种情况: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漫不经心,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漫不经心,对周围的环境乃至整个世界漫不经心。他提到,人的生活常常被束缚在习惯之中,我们很少用我们的理智去反思日常生活,尤其是人的日常语言表达中所充斥的诸多局限性,以及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由于缺乏分析而导致我们的日常语言所存在的诸多矛盾性。俞吾金教授给出了例证,认为并不存在“幸福”这样一个抽象的对象,只存在每个人对幸福的相对感受。以此为引子,他提出了“自为”的概念。他认为在“自为”的状态时,人对自身的行为有所考察,即人在做什么的时候,对在做什么本身有自觉的反思。他进而区分了“自为”的三种情况:反思日常行为和思维,反思自己置身于其中的传统文化,反思人和周围的人的关系和人类的命运。他还列举了许多对日常语言和已经习惯了的外在限制性环境进行反思的例子。接着,俞吾金教授谈到了含混性的日常语言到明晰性的哲学语言表达的转换。日常语言的混沌性表现在对单复数的区分不明晰、主动被动状态不明确、指称不明确和含义不明确等几个方面。他认为日常语言的这种混沌性容易造成对于文本的误读,在生活中也容易产生误解。然而,哲学的语言表达有着诸多优势,能够避免日常语言中的模糊性。他说,清晰地表达思想需要满足几个条件,如我们需要区分“能指”和“所指”,将语词的含义在语境中显明出来,并且将交流建基于“共识”之上等等。
  其次,俞吾金教授讨论了从“轻信”到“怀疑”。普通人受限于日常生活思维,容易陷入人云亦云,而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崇拜名家,信奉权威言论,致使对既已接受的知识缺乏批判性思考。由此,俞吾金教授提倡我们要学会哲学式思考,即学会怀疑,善于批判。具体来说,批判性的思维要求对前提进行反思;把“对对象的理解”与“被理解的对象”区分开来;对文本的融贯性有较好的把握;在学术上勇于怀疑前人;反思自己置身于其中的“意识形态”的问题框架,力图跳出思维的死框架。
  最后,俞吾金教授强调了我们的学习需要经历从“熟知”到“真知”的过程。他谈到,我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接受了许多知识,而且习以为常地不经反复思考。然而,真正的学习和研究不是停留在这种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我们需要转向主动追求真知。他认为,我们若想要获得真知,就需要学习哲学家解构性的阅读方式,紧扣生活本身,并且学会逆向思维的方法。讲座过程中,俞吾金教授结合生动的日常生活实例向我们展示了日常思维与哲学思维的区分,唤起我们更加关注语言的明晰性以及学习研究的严谨性。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了本期的“天人讲堂”。山大百余名师生参与此次讲座,并与俞吾金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
  俞吾金,哲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中心(985国家级基地)主任,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暨人文社科学部主席、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暨人文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复旦大学哲学系主任(1995-1999),哈佛大学访问教授(1997-1998),首届人文社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研究领域包括哲学基础理论、外国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哲学文化。代表性成果有《实践与自由》(2010)、《意识形态论(修订版)》(2009)、《问题域的转换》(2007)、《重新理解马克思》(2005)、《从康德到马克思》(2004)、《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2002,第一作者)、《实践诠释学》(2001)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
\ \

【供稿单位: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作者:文/谢丁坚 图/齐晓东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慧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