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学术纵横

四川外国语大学董洪川到外语学院讲学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13年11月26日

  [本站讯]11月22日,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外语界面研究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重庆市英语学科学术带头人董洪川教授在外语楼为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方向的研究生作了题为《技术化语境与审美的现代转型——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发生的现代性阐释》的讲座。讲座由外语学院院长王俊菊教授主持,外语学院文学方向多位教师及博士生、硕士生参加讲座。
  董洪川教授以国内外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的诸如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重复性研究居多而创新性研究较少、理论直觉欠缺等几个问题开场。随后,他在厘清“技术化语境”概念的基础上,围绕本次讲座的中心论题,即技术化语境对促成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审美转型产生了重要作用,从三个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第一,西方世界现代化不断展开与成熟的进程,揭示出技术化语境形成的历史背景。以理性为核心概念的启蒙运动、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工业革命以及发生于18世纪后期至二战后之间的三次现代化浪潮导致人类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而现代性就成为发生全面变革而形成的现代社会的属性与特性。
  第二,现代性与城市化时代密切相关联,现代主义是一种城市的艺术。审美的现代转型源于城市化,审美领域对城市化进程的反映主要表现于两面:其一是艺术家们对城市的矛盾性态度,也就是,深受诱惑而又倍感困惑;其二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表达人类因受技术控制而丧失了自我的主体意义后所感到的孤寂、疏远、异化等核心主题。
  第三,以波德莱尔、庞德、乔伊斯、艾略特等西方现代派代表作家与作品的实例阐发了文学领域的现代转型。从题材与内容上看,现代派文学转向展现与揭示现代城市阴暗、颓废的内容;从艺术形式上说,现代派文学也刻意追求乖讹、怪诞,导致反和谐、反愉悦的审美效应,突破了文学由“审美”向“审丑”的转换。在哲学范畴内,工业革命带来的是由观念主导型文化向器物主导型文化的转变,反映在英美现代主义诗歌中就是从王尔德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到意象主义诗人追求“意象”呈现的宗旨再到W. C. 威廉姆斯的“只有事物,没有思想”的宣言,“物”的显现方式的创新被视为艺术自我确认的途径。就表达方式而言,现代派文学注重客观地描绘现代世界,冷静地揭示和批判都市的阴暗、人性的丑恶。总之,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于技术化语境的土壤,而反过来又控诉和抨击这个令现代人倍感孤寂、落寞的技术化语境。
  整场讲座持续近两小时,期间董洪川教授旁征博引,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个体作家的实例佐证。最后,董教授又与在座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学术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

【供稿单位:外语学院     作者:申富英    责任编辑: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