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21日晚,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的爱智论坛·高端学术报告会在中心校区举行。中央编译局李义天副研究员作了题为“运气究竟有多重要——当代伦理学界关于运气的论争与论证”的学术报告。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卞绍斌主持报告会。
李义天副研究员首先解释了关于运气的探讨在伦理学领域内的重要性,说到伦理学要面对生活,就要面对生活提出的所有问题而无所遮蔽。我们之所以要直面运气问题,不仅出于实践原因,也出于理论原因,即“运气是否存在”对伦理学而言并不是一个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运气有多重要”——如何理解运气的道德功能与意义。他通过四个层层推进的定义,给出运气的内涵——处于这个行为者生活之内,却在这个行为者能动性之外的不确定性;这里的“能动性之外”尤指控制之外、意料之外。李义天副研究员继而给出了历来讨论运气问题的两种方式——古典方式和现代方式,前者可见于希腊悲剧、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派伦理学讨论中,往往考察宏观层面的、与行为者整个生活状态相关的不确定性,因而可称之为“伦理运气”;后者则通过微观的、具体行为的考察,重点关注运气出现在一个具体情境中,对行为者动机和意图、行为过程及后果的影响,故可称之“道德运气”。人们采用现代方式讨论运气问题,可以以行为为参照将运气具体划分为行为之前的运气和行为之后的运气。
以伯纳德·威廉姆斯为代表的、支持运气影响道德评价观点的论者认为,仅凭能动性不能为所有行为辩护。与之相对峙的反对者采取了两种反对路径:从后果论出发和从动机论出发。前者认为道德评价只需顾及实际情况、后果如何,而后者认为应该把运气对道德评价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更加遵守道德与能动性的相关性。在后一阵营中,李义天副研究员表达出对托马斯·内格尔内在主义视角的认同——道德判断不同于对事态的判断,而是直指作为行为者的人。他认为内格尔的相对优越之处在于既运用了能动性尺度,又不放弃运气尺度,两尺度有先后主次之别——行为者是否受到责备只跟其能动性有关,受责备的程度大小则跟运气有关。但是内格尔的观点依旧存在缺陷。此后受内格尔启发,还产生了更为激进的动机论,其论证策略一方面在于区分道德评价和道德应得,另一方面在于坚持认为运气影响的只是行为者的道德记录,而非行为者的道德的地位,进而认为我们要自觉把运气的影响排除出道德评价。
李义天副研究员通过对当代伦理学论争中四种不同论证方式的罗列和比较,认为这些论证能够带给我们反思与启示,这就是说单纯根据后果或能动性,都混淆了不同的道德情境。讲座最后他总结道,运气应被视作我们生活中的正常变量,因为它就是生活本身。对于运气是否重要和如何重要,已有四种回答,但是更重要的回答是,它使我们思考人类的有限性和道德实践的复杂性,进而促进我们思考道德的本质。
报告把当代伦理学的前沿问题用清晰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体现了讲演者宽广的知识体系以及深厚的逻辑思辨力量,让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受到很多思想启迪。讲座最后,部分师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李义天副研究员进行了交流探讨。学院郭鹏、陈晓旭、吴童立等多位老师也参加了报告会。
李义天,清华大学论理学博士,中央编译局副研究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编辑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美德伦理学及政治哲学,出版专著:《美德伦理学与道德多样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编著:《知道点世界哲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马克思与正义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共同体与政治团结》(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译著:《世界文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012)、《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人民出版社,2013)、《论美德伦理学》(译林出版社、即出),在《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上发表论(译)文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