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学术纵横

朱刚教授谈胡塞尔的“哥白尼式转向”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13年11月11日

  [本站讯]11月9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暨“现象学与中国哲学”系列讲座第二讲、爱智论坛•高端学术报告会第三期在中心校区举行。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作了题为“胡塞尔的‘哥白尼式转向’”的学术讲座。哲社学院李章印教授作点评,哲社学院傅永军教授主持报告会。
  朱刚教授以胡塞尔的哥白尼式转向作为主线,探讨了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他认为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是对近代三大理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尔、莱布尼茨和康德的哲学思想的综合,亦是对它们的同时超越:它是方法论上的笛卡尔主义者,存在论上的莱布尼茨主义者,而其所要完成的使命则是真正实现康德的哥白尼式转向的意义。由于有笛卡尔式的从我思出发的反思方法作保证,胡塞尔对单子共同体之本原性的肯定就不再是独断的;由于在存在论上肯定了莱布尼茨式的单子共同体的本原性,其笛卡尔式的自我沉思就不会导致唯我论;最后它通过赋予莱布尼茨式的单子共同体以“超越论的存在领域”的地位,而完成了康德的哥白尼转向式的交互主体性转向,真正实现出了哥白尼式转向的意义。
  报告结束后,哲社学院李章印教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李章印教授认为,朱刚教授的报告非常清楚、明晰、严密,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梳理和分析,把胡塞尔那里最精致的东西以及一度被忽略和误解的东西给揭示出来;同时,朱刚教授把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问题放在整个西方主体哲学的传统之中,展示出胡塞尔对笛卡尔、莱布尼兹和康德的超越,并揭示出胡塞尔这一成就的重要意义。李章印教授就四个相关问题与朱刚教授进行了共同探讨:其一,李章印教授认为在胡塞尔那里,自我也是被构造的,但这个被构造的自我是经验自我还是先验自我?先验自我、原自我是否也是被构成的?朱刚教授认为胡塞尔的自我不是现成的,有一个发生的过程,发生现象学既可以从先验层面上分析,也可以从经验层面上分析。其二,李章印教授认为在康德那里,在先的东西对所有经验主体都是一样的。既然对所有自我都相同,就不存在交互主体性问题;另外,对康德问题的克服除了胡塞尔的思路之外,还可以有一种约定主义的思路。朱刚教授认为自我是单个出现的,尽管那些是共同的,但胡塞尔也可以继续追问不同主体间的先天能力如何可能。近代欧洲危机和哲学家间的不可共识可能是这个问题的动机。其三,李章印教授认为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在方法论上是唯我论,存在论上非唯我论,但方法论和存在论两方面是相互牵连的,要简单分开是有些问题需进一步讨论。朱刚教授认为,方法论上的唯我论可能导致存在论上的唯我论,但并不是一定导致。胡塞尔并不认可自己被判定为唯我论,文中用“唯我论”只是一种让步,并且只是方法上的唯我论。其四,李章印教授认为,方法论上的唯我论开端无法避免,但如果超出主体性哲学,就不好说不可避免。在海德格尔看来,Dasein本来就是共在,不是孤立的,并且本来就在世界之中存在。从海德格尔的角度看,胡塞尔还在意识领域思考,没进入到前理论领域的原初生活,这是胡塞尔的局限性。朱刚教授认为,海德格尔确实比胡塞尔更本原,但即使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分析,在方法上也是与胡塞尔类似的。
  随后,部分教师和同学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与朱刚教授进行了探讨,大家在活跃、欢乐的气氛中学到许多新的知识,更引发了对哲学问题的新思考。
  朱刚教授,男,1972年生。北京大学哲学博士(2004年),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曾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法国巴黎第十大学哲学系做访问研究。以德国哲学、法国哲学和现象学为主要研究领域。发表著作有专著《本原与延异——德里达对本原形而上学的解构》(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开端与未来——从现象学到解构》(商务印书馆2012)、译著《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德里达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等。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刘晓轩    责任编辑: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