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6月12日,第75期分析哲学论坛在中心校区举行。本期论坛邀请了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魏屹东教授,作了题为“认知哲学: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的报告。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李章印教授担任报告主持人。
魏屹东教授首先给出了四个需要澄清的问题:什么是认知?什么是认知哲学?认知哲学与相关学科是什么关系?认知哲学研究问题域是什么?这四个问题构成了本次报告的主要内容。接着,魏屹东介绍了认知哲学的来由,他指出:与传统哲学相比,认知哲学(philosophy of cognition)是一个全新的哲学研究领域,它的兴起与认知科学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他认为,认知科学的迅速发展使得科学哲学发生了“认知转向”,认知科学试图从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角度出发研究科学的发展,使得心灵哲学和分析哲学也发生了转向。
随后,魏屹东教授对报告开始所提出的四个问题进行了解答。关于什么是“认知”,他首先从词源学出发,指出“认知”这个词最初来自拉丁词“cognoscere”,意思是“与……相识”、“对……了解”,它由co+gnoscere构成,意为“开始知道”;同时,魏屹东教授又指出了认知在不同的学科中的不同含义以及认知的各种研究路径。至于什么是认知哲学,他认为,认知哲学是一门旨在对认知这种极其复杂的现象进行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整合研究的新兴哲学研究领域,它涵盖和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同分支学科,说它具有整合性,名副其实。而后,关于认知科学和相关学科关系的问题,魏屹东教授主张用“超循环结构”来给予说明,即认知科学哲学、心理学哲学、心灵哲学、人工智能哲学、认知语言学是小循环,它们环环相套构成认知哲学这个大循环,也就是说,这些相关学科相互交叉、重叠,形成了整合性的认知哲学。他认为,认知哲学研究问题域,即它的研究对象或者范围是多领域的。
报告结束后,魏屹东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激烈而深入的讨论。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主讲人简介:魏屹东,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带头人。曾任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院长,《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常务编委,《晋阳学刊》栏目特邀主持人,中国分析哲学学会理事,中国科学哲学学会理事,2003年赴剑桥大学做高访学者。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课题2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3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