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学术纵横

[尼山观点]浦安迪:儒家与犹太教人性论契合共通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14年05月21日

\
  儒家和犹太教传统所使用的人性一词有诸多不同的涵义,但两个传统在讨论人性的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关于“性善性恶”的人性论是儒学史中核心的哲学话题,孟子说性本善、荀子说性本恶。所谓“知其心,养其性”,任何人都有一个本性,“性”成为人需要努力而到达,需要人去不断追求;“人之性恶”最主要的论点不是这个,人性本恶,善良是后天的行为,就是人力、人造的东西,所以最后说 “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注重对人性的改造,则会孕育善的行为。
  在犹太教传统中,人有“全心、全性”,既包含善心又包含恶心,这源于人有善恶两面。恶并非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绝对消极的层面。恶就像发酵面粉用的酵母一样,恶是一种动力性的因素,是人的生存的催动力,然而这种恶并不是指那种伦理意义的恶,在此意义上儒家中的“食色性也”的说法,是与这个方向相契合的。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筱颜 张莹 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