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4月21日,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邢永凤教授做客山东大学跨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的乐知跨文化茶咖会,就比较文化研究展开了宽广角、大架构的“漫谈”。
邢永凤教授从比较文化研究的起因、内容、实践、注意事项、常用理论与研究个案等几个方面谈起,并融入系统论、历史观的视角。在内容方面,她重点介绍了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轨迹和方式,在对象国文化语境中接纳、吸收、排斥、变异等存在状态以及在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情境等中国观的变化等。在实践方面,邢永凤教授分别勾画了“向西看”和“向东看”两种路径,并辅以史学的纵向分析。向西而言,她归纳了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三个时期(1500-1800年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1840年以后彻底颠倒的中西关系和今天重回平等的中西关系情境中的中西交流)。东向而观,中日文化交流经历了四个阶段(古代中国文化对日的决定性影响、近世日本在交流中自我认识的觉醒、近代日本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文化鄙视、现代日本与中国的交流与冲突等)。此外,她又强调中西交流、中日交流这两个系统非封闭隔离,而是交叉汇通(第一阶段中西文化交流始于大航海时代,西学东渐惠及中日;第二阶段鸦片战争是中西文化冲突的结果,同样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推荐阅读商务印书馆2001年出版的《千岁丸的上海之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冯天瑜著)一书。当说到从事比较(文化)研究的注意事项,邢永凤教授强调“学术无国界,学者有立场”,研究他者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意识,并清楚“他者”研究也会受其“母体文化”的影响。在研究理论方面,邢永凤教授列举了形象学、东方学、后殖民理论、新历史主义等源于西方的理论,并强调了西方重理论、东方重文本的区别。最后,邢永凤教授列举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研究个案。日本某学者就永嘉大师证道歌中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的最后三个字“何所为”小题大做,从戏剧、诗歌等方面展开了多角论证,每一种方面似乎足以独立成篇,而作者用近四万字穷尽考证才止笔,恢宏巨篇展现出该作者研究的大思维、大构架、大手笔!
这次茶咖会由山东大学外语学院朱耀云副教授主持,来自政管学院、体育学院、哲社学院、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学院、外语学院多个院系的教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还有山大附中教师、外校毕业的社会人士等共20多位嘉宾静心聆听,并与邢永凤教授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邢永凤,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山口大学东亚研究科博士毕业,山东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主任,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关系史、中日文化、日本思想史。曾出版专著 《前近代日本人的对外认识》、译著《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等多部著作,先后在《日本研究》、《周易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吉备真备与唐代易学东传》等多篇论文,并主持《日本近代文学中的孔子形象研究》等多项省部级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