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0月22日晚,著名儒家学者、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教授做客第67期“天人讲堂”,作了题为“儒学与华人世界的精神信仰”的报告。
讲座伊始,颜炳罡教授引述了前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的话:“我以我的中国血统而自豪,我以我的祖先而自豪,我以华裔为美国的贡献而自豪。但我是百分百的美国人。”由此,颜炳罡发问:华人与其他族裔的人群有什么根本区别?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根底是什么?如果说犹太人因为持有共同的民族信仰而保证了犹太族群的身份认同,那么,华人是否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支撑呢?颜炳罡从这些问题出发,认为强调 “仁爱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儒家才是这颗“中华心”的代表。
颜炳罡指出,儒学宗师章太炎先生分别从达名、类名和私名等三个方面对“儒”做了十分到位的分析。所谓达名之儒,是指依从《说文解字》的解释:“儒者,术士也”,而术士可泛指社会上有一技之长的各色匠人。所谓类名之儒,是在“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的层面上讲的,这里的儒起着教化乡民的作用。所谓私名之儒,就是以仲尼为宗师的孔门信徒。颜炳罡认为在这三层的意思中,只有私名意义上的儒才是一种信仰,即“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并且需要通儒家经典,以仁义为价值的取向。他认为儒家的核心内涵正在于“允执厥中”,在梳理了儒家之“道”的传承之后,颜炳罡也指出了其曾中断于孟轲,后来终因韩愈对道统的强调而重又得以接续。
同时,颜炳罡还介绍了儒家最重要的“仁义”、“礼”等概念。他认为,天、地、人的规律皆是礼。在春秋时期,社会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境况;在现代,礼因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也造人诟病。颜炳罡说,守礼的关键在于行礼是否符合仁义,不能陷在条条框框的教条之中,他特别举了孟子关于“嫂溺援之以手”的讨论。颜炳罡进一步强调,儒家讲求天命本性,强调依靠人伦安排人世生活,是华人精神信仰的代表。道家、墨家虽提及如何处世待人,却不是最终究竟;更别谈佛教、耶教等外来信仰。因此,华人应当回到儒家传统以获取生活之道。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了本期“天人讲堂”,校内外听众百余人聆听了报告。在提问环节,听众就儒家与国家政治、儒学与儒教等关系问题与颜炳罡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颜炳罡,中国当代著名儒家学者,复圣公颜子第七十九代孙,现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兼任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复圣书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孔子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孔子研究》编委,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编委等。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多次应邀赴国外和港澳台讲学、研究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颜炳罡教授热心于儒学传播事业,在高校义务推广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近二十年而不辍;创办《心灯》报,所倡导的民间儒学理念和实践,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