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14日,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陈红民在山东大学作了题为“抗战胜利前后: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政治判断与抉择”的学术讲座。
讲座中,陈红民教授以蒋介石日记和毛泽东年谱的相关记载作为主要依据,以抗日战争胜利前两个月为起始日期,详细分析了抗战胜利前后蒋、毛二人的心理变化与政策调整,由此解读分析国共斗争视角,进而解答中国现代政党政治的某些结构问题。在分析蒋毛二人的政治判断与抉择时,陈红民教授主要从时间、心情、当务之急三方面入手。他结合1938年至1945年期间蒋介石日记中的记载,充分展现了蒋介石从“坚信抗战胜利”到“对于胜利的具体时间预测”逐渐发生变化的心情,同时根据蒋介石1945年7月14日和8月8日的日记,推断国民党对于苏联和美国的态度逐渐产生变化,而苏联对日宣战是让蒋介石确信抗战胜利并且开始战后部署的根本条件。同时期的毛泽东也同样从苏联参战中获取了“抗战即将胜利”的信息。当胜利真正到来之时,蒋毛二人的表现也基本一致,均是8月15日晚和普通民众一同得到消息。陈红民教授认为,蒋介石拥有相对完备的情报系统,且与美国关系良好,却没有较早得到消息,是由于美方和苏方并没有对国民党“坦诚相待”。但是在战后工作部署上,蒋毛二人对主要矛盾的认识则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态度。蒋介石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部署——安排受降、对外政策和国内政策,对外政策采取了亲苏方针,国内政策则是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和解决“云南王”龙云;毛泽东则更早地预见了国共战争的爆发,及时地作出了军事反应。
陈红民教授特别提到,蒋毛二人的性格对于他们的政策决定有着重要影响。他举例论证,蒋介石性格较为拘谨,心思敏感,态度消极,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悲观主义者”;而毛泽东则稍显豪放,不拘小节。同时,他认为,二人之所以有这一鲜明对比也有其客观原因:蒋介石是当时中国第一大政党的领导人,其政策决定都需瞻前顾后、思虑周全,而毛泽东则只需要应对国民党,故精力比较集中。
讲座最后,陈红民教授就大家提出的较为“犀利”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他认为,一个人的历史评价是随着时代而改变的,国民党的失败并不等同于蒋介石的失败;蒋介石签署的所谓“卖国条约”也不过是他在那个特殊时代所能寻求的和缓、妥协的做法,其本质并不是条约的不平等,而是国家实力的不平等。
此次讲座主题新颖、内容翔实,加上陈红民教授引经据典、言辞幽默,整场讲座气氛十分活跃,在场师生反响热烈。历史文化学院前院长王育济教授、副院长赵兴胜教授、山东画报社主编傅光中以及历史学院牟东篱教授、徐畅教授、郑群教授、谢玉军教授等参加讲座。
陈红民,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从事蒋介华民国史、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等。代表著作有《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读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蒋介石的后半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