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学术纵横

孙伟做客哲社学院第二期朱雀专家讲座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14年11月18日

  [本站讯]11月14日下午,哲社学院第二期“朱雀专家讲座”在中心校区举行。本期讲座邀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孙伟副研究员作了题为“从人性到神性——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哲学伦理学之比较”的学术报告。哲社学院陈治国副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
  本次报告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一)古希腊的理性人性观;(二)实践智慧与“义”;(三)伦理德性与“礼”。首先,关于“古希腊的理性人生观”,孙伟谈到苏格拉底认为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灵魂、肉体和由这二者结合而成的整体,人要认识自己就必须要认识隐藏在人外表之下的内在本质。柏拉图同样认为人的灵魂是人最重要的部分,灵魂只有摆脱肉体的束缚才能获得永恒的纯粹的状态,人的本性就是人的功能。亚里士多德将灵魂分为三部分——情感、潜能和品质,所有德性或美德必然是这三个中的一个,美德既不是情感也不是潜能。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认为人的理性自身就是善。
  接着,孙伟就“实践智慧与‘义’”的问题讲到,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理性中的德性——实践智慧与伦理德性的结合使实践德性的产生成为可能。实践德性意味着作为行动主体的人所做出的德性行为是人做出的德性选择。与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相对应,荀子哲学的“心”中之“义”可与之堪比。荀子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自然的情感和欲望,这只是人的“性”,性不等同于人的本质,而是人天生具有的禀赋。对亚里士多德而言,最高的善是伦理学最高目标——幸福。
  随后,孙伟谈到“伦理德性与‘礼’”,他指出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德性是针对理性的部分,即欲望与情感而提出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习惯化塑造了人的伦理德性。习惯化指人在成长过程中社会化的过程。荀子的礼也是针对人性中的情感与欲望而言,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指情感和欲望,而德性则是在后来礼义教导下逐渐形成的,是后天的第二性。从此意义上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德性就是荀子所言的礼义制度。孙伟最后总结:德性和善行是二者伦理学的焦点和重心所在,但其伦理学的最终主旨超越了这种世俗的道德实践活动。 
  报告结束后,孙伟与在座师生进行了广泛深入交流,并对大家所提出的每个问题作了耐心解答。陈治国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本次报告所论述的内容有理有据,且对比明了清晰,大部分观点值得肯定,但同时还存在着值得讨论的地方,需要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在座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本期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孙伟,山东临沂人。哲学博士,2008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国际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学会会员,北京市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儒家哲学、中西比较哲学等。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王贻琛    责任编辑:舒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