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学术纵横

陈方正与儒研院科技哲学专业师生对话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14年11月17日

  [本站讯]近日,山东省科协第三期泰山学术沙龙“传统文化与中国科技的命运——以传统文化对科技的作用为中心”闭幕。与会专家在开放而又热烈的会议气氛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火花四射、思想交锋的学术盛宴。沙龙举办期间,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本次沙龙领衔科学家马来平教授邀请,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原所长、高级荣誉研究员陈方正教授与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硕博士同学进行了座谈。座谈会由马来平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副教授常春兰,山东建筑大学副教授刘海霞,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宋芝业出席了座谈。
  简短的开场白后,大家开始踊跃提问。有的同学针对之前陈方正教授的讲座发问,有的同学结合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与陈方正教授探讨,有的就当天的会议沙龙上陈方正教授的发言进行讨论,气氛十分融洽、热烈。陈方正教授针对问题一一作出回应,与大家进行了平等、开放的交流,并应马来平教授的提议,为大家分享了自己治学的经验。陈方正教授谦虚地指出,自己的治学之路“不足为法”,但纵观多年的学术生涯,自由和兴趣是不可或缺的。自由是兴趣的起点,陈方正教授是物理学出身,但正是在大学自由的氛围下,他在物理学科范围之外又选择了很多“不相关”的课程,从而培养了广泛的兴趣,为自己日后的学术转向奠定了基础。他表示,以做学问作为谋生手段是一回事,对重要问题感兴趣想去回答、解决是另一回事。后者需要热忱和时间,但问题一旦解决,个人的学术积淀就会加厚,发表论文、出版书籍也就像无意之间的事,或者像是一个准备了很久、自然而然的事了。因此他鼓励大家在学生时代要不断摸索、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愉快”地做学问。
  2011年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的获得者、马来平教授的博士生、现任教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宋芝业副教授,也就治学问题谈了自己的感想,他将自己的治学经验总结为“七个多”,即多读、多想、多听、多问、多记、多写、多改。从入学时对未来的迷茫、对繁重书籍阅读的排斥到后来兴趣的养成、思想的转变、学术的投入,宋芝业副教授袒露心迹,以亲身经历为大家娓娓道来,平实的语言中透露着坚定和毅力。山东建筑大学副教授刘海霞,同时也是2008年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的获得者,也从治学实践为大家指点了迷津。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马来平教授对座谈进行了总结。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治学经验指出,理想、毅力是治学至关重要的两大法宝,无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撰写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都是一项核心任务。而毕业论文绝不仅是一篇文章而已,更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尺度。撰写毕业论文所培养起来的能力,毕业后无论是走学术道路还是走向其他工作岗位,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马来平教授勉励在场的硕博士同学,在校读研期间,一定要珍惜光阴、坚定理想,走好每一步。

【供稿单位:儒研院     作者:王静    责任编辑:鹿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