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2月11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何中华教授应邀作题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及其关系”的学术报告。学院党委副书记毛永强主持报告。
本次讲座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科学”与“人文”意味着什么;(二)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冲突;(三)科学与人文的整合:人类努力的方向。
首先,何中华教授阐释了科学与人文的含义。 理性作为科学文化的内核,具有四个特点:作为一种态度,理性是客观的;作为一种方法,理性是逻辑的;作为一种视野,理性是可确证的;作为一种表达,理性是精确的。而价值作为人文精神的内核,则着眼于世界的应然状态。价值视野不同于理性视野,它回答的不是“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应当”如何的问题。他表示,理性指向现在,而价值指向未来。接着,何中华教授谈到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冲突。这种分裂与冲突表现在:第一,科学与人文作为两种视野,存在着互斥关系。科学视野具有相对性、有限性、暂时性,而人文视野具有绝对性、无限性、永恒性。他举例说明,人在面临选择时往往面对着灵与肉的冲突,这种冲突,是造成科学与人文视野对立的根源。第二,科学与人文各自的独断化带来对对方的拒绝。科学精神的独断化会导致科学主义,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上的扩张造成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在人与人的关系维度上的扩张造成文化均质化和道德危机。而人文精神的独断化往往导致乌托邦主义。何中华认为,一旦理想主义拒绝了科学理性,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他总结了科学主义与乌托邦在学理上的缺陷:科学主义的缺陷在于,科学理性的抽象普遍性悬而未决,理性符号系统不能达到逻辑自洽性,科学理性的价值中立性不能解决“应当”的问题,科学的两个假设——客观性和确定性遇到挑战;乌托邦的缺陷在于,它混淆了逻辑可能性与经验可能性,不能甄别理想主义与空想主义。第三,科学与人文的分裂表征为中西文化的冲突,东方强调人的“德性”而西方强调“理性”,东西方文化取向不同。最后,何中华教授表示,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是人类努力的方向。他认为,科学主义与乌托邦的缺陷是由于离开了科学与人文的整合。人类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已经在医学模式的转变、生命伦理学的建立、生态伦理学的诞生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由此,他对同学们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结合文理知识,兼具科学与人文精神。他认为,唯有二者结合才能优化人类生存方式。
在提问环节,何中华对同学们的问题详细作答,使同学们对讲座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