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2月7日下午,由哲社学院主办的第三期朱雀博士生论坛在中心校区举行。
本次论坛由哲社学院2014级研究生赵丹丹主持,邀请了宗教学专业2009级博士生欧振华、2012级博士生武志伟和尚文华进行学术报告,并特邀李炽昌教授作点评嘉宾。论坛进行了两个半小时,主要包括三部分。首先,欧振华以“夏娃的诱惑—犹太教拉比传统对创世记1-3的解读及女性主义者的反驳”为题进行学术报告。在报告中,她对《创世记》 1-3进行了解读,并详细阐述了犹太教三种圣经解读进路,对拉比们的问题进行了一一的解答。接着她论述了女性主义者以及世俗女权主义者对夏娃和拉比诠释的看法,以及犹太女性主义者的最终目标:消除偏见——打破父权制、异性恋强制;拿回解释权——托拉、上帝、以色列;重组犹太教——每一个人犹太人的犹太教。
接下来,武志伟进行了“‘民间化’的中国乡村基督教—民间信仰与基督教的张力”的报告。首先,她讲述了基督教热的背景,并在这种背景下论述了民间信仰与基督教的张力模式、关于基督教信仰的“民间化”的特征。她认为需要对其进行重新阐释仪式的意义,以消解仪式,然后赋予仪式新的意义,添上基督教的色彩,最后进行礼仪禁忌的民间化。随后,武志伟主要讲述了基督教信仰的民间化法则。
最后,尚文华作了题为“直观与情感:施莱尔马赫论新时代宗教的基础”的报告。在报告中,他认为康德哲学的起点是人的自由。由于人的自由存在的有限性,在道德的完善性方面和至善的现实性方面,康德界定了“上帝存在”的意义。施莱尔马赫批评这套体系恰恰取消了“上帝”和宗教,并以人的接受性为起点建立了自己的神学体系。他以《论宗教》为范本辨析施莱尔马赫对康德、对道德自主性的批评,并在对“直观”和“情感”的细致分析中呈现人的接受性身份,以及新宗教观、新神学的起点。尚文华分析,自主性与接受性的张力存在于人的实际生存中;人的宗教性正是人的接受性身份;人的宗教性,即他的接受性是新时代神学的真正起点。
报告结束后,李炽昌对三位博士生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他首先肯定了三位博士的报告,认为报告逻辑清晰、论证比较充分。其次,他分别指出了三位博士报告中的不足之处,如参考文献的有效性等。李炽昌的点评不仅指导了三位主讲人,也令在场的同学们受益匪浅。最后,主持人赵丹丹进行了简短的总结。本期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李炽昌,1980年于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2001年度受英国剑桥大学宗教学与神学高级研究中心邀请,出任“亚洲基督教”研究计划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希伯来圣经的社会-政治及宗教-文化处境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及迦南地之宗教文化对圣经的影响研究、跨文化阅读、比较经典诠释及亚洲释经学等;以副编辑或审稿人身份参与《全球圣经注释》、《剑桥基督教字典》、《圣经文学学刊》及《世界基督教学刊》多项国际性学术出版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