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2月30日晚,“天人讲堂”第71讲——“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新文化运动中的白壁德与《学衡》”在山东大学举行。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人文研究所所长张源副教授担任主讲人。讲座由哲社学院傅永军教授主持。
张源指出,20世纪作为中国文化继先秦、魏晋之后第三个重要的转型期,从“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外来/西方文化不仅承载着为本土文化提供镜像/他者/参照物的职能,而且直接参与了中国20世纪初年开始的新文化身份的建设:从最初的“中体西用”假说,经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中西/古今之辩,发展到今日中国知识分子不得不面对的中西文化之“体用不二”的现实,西方文化在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渗透与转化的过程,如今早已成为“我”的一部分。一般说来,与世界社会文化思潮相对应,现代中国社会文化思潮亦具有“保守”、“自由”、“激进”等若干面相,且最能彰显其“转型期”时代特点的是,这些思潮中都各有某些思想成分可以找到其远在西方的“祖庭”,并且当那些源自西方的思想元素进入中国与中国本土元素相结合、产生出新的思想文化形态之后,这些新的形态复与其西方“原型”构成了一组组相映成趣的“镜像”。如胡适等“自由派”,即“新文化派”的“右翼”,继承了其美国导师杜威的“实用主义”,而“新文化派”的“左翼”,即李大钊、陈独秀等“激进派”则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此外,尚有“新文化派”的“反对党”,如“学衡派”等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移入了其美国导师白璧德之“人文主义”。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自由”、“激进”、“保守”的三重变奏,实系通过汲引不同的西方思想元素,针对中国形状提出的同一个题目——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给出的相异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解决方案。
“新文化运动”时期发生的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于延续至本世纪之交的文化转型具有发生学意义,这正是今天我们重视白璧德学说及其影响的原因所在。张源认为,欧文•白璧德与英美保守主义者伯克、艾略特等人相比,其思想乃是不折不扣的自由主义思想,或者说,是批判继承了英美古典自由主义以及大陆自由主义的某些成分、进而在美国土壤中自行“开出”的一脉自由主义学说体系。也就是说,“学衡派”引入中国的白璧德的“保守主义”,原是最正宗不过的美国自由主义“右翼”思想。然而,当这一思想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被译介到中国的时候,那个曾经无比传统、守旧的国度却已经以最大胆的姿态拥抱了自己的“现代转型”,从而在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美国这一自由主义“右翼”思想及其传播者就此顶风而上,与中国本土传统保守力量一道,充当了“保守主义”的典型(同时期胡适等人引入中国的杜威的“自由主义”,则实际上不过是美国自由主义的“左翼”而已),由此白璧德的思想在“学衡派”的接引下,完成了从美国“人文主义”走向中国“保守主义”的这一过程。
报告结束后,张源与师生们进行问答互动,认真讲解了大家提出的问题。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张源,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北师大外文学院人文研究所所长,九三学社中央思想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国家人文研究所中国暨海外执行委员,主持美国国家人文研究所国际项目(Cultural Harmony Project)。曾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第六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京师英才”一等奖,入选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著有《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学衡>中的白璧德》(三联书店,2009年),译有瑞恩《异中求同:人的自我完善》(2001)、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2002)、倭铿《新人生哲学要义》(2002)、白璧德《文学与美国的大学》(2004)、桑塔亚那《社会中的理性》(2008)、白璧德《民主与领袖》(2011)、潘恩《常识》(2012)等,目前主持《白璧德全集》翻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