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关于山东大学依法治校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2014年12月23日 10:46 点击次数: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全面落实依法治国要求,教育部于2012年11月22日发布《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教政法〔2012〕9号,要求各高校积极进行依法治校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对高校落实依法治校,创新高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山东大学来说,笔者认为,高校管理者、广大师生应树立权利意识、程序观念,山东大学要完善权利救济机制,清理校规校纪,实现法制统一。为此,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转变思想,大力宣传,树立权利本位观念
  要组织全校师生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全面领会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的理念,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中树立宪法意识即是权利意识的观念,把宪法意识贯穿到学校工作中。管理者应以宪法为最高行动纲领,尊重师生权益,树立服务意识,运用法律手段管理高校,制度实施不可朝令夕改,避免政策制定的随意性;教师应确立学生本位,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树立规则意识;学生应树立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明确自己的权利,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山东大学的校训、校歌及治校理念,都要体现宪法精神,体现依法治校观念。我们的校规校纪中大多是从义务的角度,要求学生遵守规章制度,而很少提及学生在学校管理中有什么权利。特别是如果学生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学校为学生提供救济渠道方面的规定太过简单、概括,学生往往不知找哪些部门投诉,申诉通道不畅,导致学生权利得不到及时救济,这有违宪法保护公民权利的精神。因此,我们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把权利放在首位,树立权利意识,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救济权,使权利、义务适当地平衡。
  其次,创新管理,建立申诉制度,实现程序公正
  公平公正是宪法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大学管理者应树立公平公正观念,在制度建设、政策制定等方面积极进行配套程序建设,实现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要积极完善教代会、学代会的功能,认真听取专家意见,保证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
  无救济就无权利,这是权利保障的应有之义。依法治校应充分体现权利救济观念,建立权利救济渠道,真正体现对师生的尊重和保护。山东大学应建立教师申诉委员会和学生申诉委员会,制定申诉委员会成员组成规则和提起申诉的时间、条件、步骤等申诉程序,为师生提供权利保护机制。
  作为高校,教学活动是重中之重。规范教师评价机制,严格教学活动,和谐师生关系是头等大事。应完善教学评价标准,保障教学活动制度化、规范化。运用法律手段,坚决打击学术失范行为,防止以道德判断代替法律制裁,培养师生学术研究的法律意识,守住学术规则的底线,杜绝抄袭、剽窃行为,保持大学校园的纯净、和谐。
  第三,清理校规校纪,实现山东大学的法制统一
  依法治校的前提是有法可依,科学立法是必然要求。从国家层面来看,立法活动要以宪法为依据,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一切法律法规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从学校层面看,山东大学所有规章制度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不得与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相抵触,也不得与国家教育部的规章相抵触。为此,山东大学应对已经制定实施的规定、办法进行整理、检查,以《山东大学章程》为核心,清理全部校规校纪律,理清校规校纪与教育法规的关系,保证纵向法规的体系化、合法化。同时,应设立相应机构和程序,专门负责审查各部门规章制度的内容,避免山东大学各部门立法的冲突,保证山东大学的法制统一、内在和谐。
  具体到学校管理者,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应提前让有关专家学者看看是否存在法律问题,最好有一个审查机制。然后,把学校所有文件、规章制度分类汇编置于学校网站显著位置,做到公开透明细化,明确权责主体和具体流程。同时,制定校规校纪的目的是实施,要让大家普遍遵守,应注意事前广泛征询意见和事后大力宣传,然后一以贯之地持续稳定的执行下去,保证规范化的国法校规的落地、实施。
  第四,改革《道德与法律》课,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实践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迫切要求。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的现状和党的依宪治国理念,我们的法律教学无需面面俱到,应该着重加强宪法教学的分量。现在《法律基础课》的课时量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我们把所有的部门法都讲一遍,只能是蜻蜓点水,不会有好的效果。应该重点突出,把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宪法素养放在首位,加强宪法教学,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
  应改革《道德与法律》课,尽可能增加课时。《道德与法律》原本是《大学生思想修养》与《大学生法律基础》两门课的合并。现在,根据我国依法治国的要求,有必要进行改革,增加法律基础课的学时,加大宪法教学的份量。最好能在全校学生中开设《宪法学》基础课,以案例教学形式,联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从理论高度系统分析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的关系,阐述依宪治国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宪法意识、权利意识、公民意识,规则意识,让宪法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并成为学生行为的最高准则。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对国家来说,找到了一个治理国家的好方法;对学校来说,依法治校是实践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必然选择。为此,高校管理者、广大师生应该积极学习,勇于践行。

  相关链接:
  杨海坤:依法治校当以章程为纲
  齐延平:依法治校断想
  周长军:以《章程》的实施为中心推进依法治校
  张海燕:浅议如何做到依法治校
  李道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语境下的大学管理法治化
  李忠夏:有关依法治校的一点思考
  徐艳玲: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路径
  厉尽国:构建高校法治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鹿瑶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