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6月15日上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孙代尧教授应邀在中心校区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作了题为“经典的读法”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院长王韶兴教授主持。
首先,孙代尧教授聚焦“何为经典”、“如何读懂经典”、“马克思著作阅读之难”三个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经典具有原创性、涵盖面与派生力,能够产生无远弗届、历久弥新的影响,是对时代问题的思考与回答;读懂经典要对作者所处时代及其问题有相当的了解,能够批判地理解作者的思考对于当下的意义;马克思著作阅读既难在著作涉及学科面广,多数笔记和原文手稿至今仍未发表,也难在一些著作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完成,只留下手稿片段,更难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欧语境,造成东方传统下的理解困难。随后,孙代尧教授指出了离开马克思思想的整体、写作时的特定语境、话语的涵义、后来思想的变化等,而基于“现实的需要”把“需要的理论”片面化、绝对化,将马克思学说以自己的需要予以修正等对经典过度诠释或诠释错误的表现,并用翔实的资料对这些错误进行了批判。针对学术界“回到文本”的热潮,孙代尧教授认为,文本学研究表现了比较纯正的学术和思想气息,提升了马克思研究的学术含量,但要避免把马克思思想的文本解读版本化、复杂化的倾向。他鲜明指出,“回到文本”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文本研究准确理解马克思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体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以解决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孙代尧教授还认为,要把我们今天的经验补充到对马克思经典的理解之中,并以《共产党宣言》为例,从《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一部描述转型社会的经典学术著作、一部反思“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著作、一部阐述马克思“全球化”理论的著作等四个维度对其进行了深入解读。最后,孙代尧教授希望大家在阅读经典时做到常读常新、读思结合。
王韶兴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认为,孙代尧教授围绕读经典这一“老、大、难”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既注重对文本的分析,又具备纵向的梳理,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阐发了带有规律性的思考,给人以深刻启示;孙代尧教授在报告中体现出的学术精神、学术追求、学术底蕴以及学术方法、学术表达,令人印象深刻,值得大家学习和感悟。
学院部分教师和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供稿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陈明琨 责任编辑:子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