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南卡大学叶坦谈东西方影视剧反面角色

发布日期:2015年05月22日 12:51 点击次数:

  [本站讯]5月21日上午,美国南卡大学教授、孔子学院院长、著名戏剧和电影理论家叶坦做客文学院“新杏坛”讲座,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千面恶棍-东西方影视剧中的反面角色”的精彩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叶坦提出本次讲座将围绕美国和中国影视剧作中反面角色塑造的异同和背后的文化因素展开。他从自己学习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历讲起,指出莎士比亚戏剧不同于美国一般的戏剧,追求的是语言韵律上的抑扬顿挫和形象上一定程度的夸张变形,同中国的戏剧演出有相似之处。他指出,英雄和反面角色相比,反面角色是坏人,但很多人却喜欢演反面角色,这是因为英雄千人一面,发挥空间少,而反面角色有很多的情节,各有各的不同。接着,叶坦提出美国和中国的反面角色塑造有三个基本不同:一是戏曲传统的不同。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根据中国的《赵氏孤儿》改编,但由于伏尔泰不太了解中国文化,所以基本阉割了《赵氏孤儿》中最重要的“忠”和“义”的文化内涵。中国戏剧的出现远晚于西方,因为中国人把诗当成了宗教,中国的诗没有给戏剧留有自身发展的充分空间。二是诗化现象。中国的反面角色是诗性的脸谱化的反面角色,大多十恶不赦并且性格一直没有变化,而美国的戏剧角色的性格随着戏剧的发展而变化,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的性格是一直变化的。美国的反面角色是超自然的,地震、瘟疫、水灾等都可称为反面角色。三是载道意识。美国的反面角色具有基督教宗教意识,比如“原罪”。最后叶坦总结说,电影里塑造的反面角色形象创造了世界娱乐的粮食,我们虽然恨反面角色,但还是要看反面角色。
  讲座互动环节,在座听众踊跃提问。针对“电影里的反面角色为什么西装革履”的问题,叶坦指出这是因为服装视觉因素表达的需要,也是一种把角色行为仪式化的手法;而对“中国文化环境是否限制中国电影发展”这一问题,叶坦认为中国电影非常出色,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只是不同文化环境造就了不同电影风格。
讲座由文学院王汶成教授主持,邱凌副教授出席讲座。王汶成对叶坦的到来表示欢迎,介绍了叶坦的学术成就,表示这是一次中外交流的良机,并在讲座后对叶坦的精彩讲演表示感谢。
  叶坦,现任美国南卡大学教授、孔子学院院长,著名的戏剧、电影理论家,曾师从诺斯若普•弗莱学习文学理论,1992年获华盛顿大学比较戏剧博士,先后在华盛顿大学、凡萨学院、芳庞艺术学院、南卡大学任教。著有英文版《戏剧的共同密码》、《中国戏剧详析》等,中文版《敞开的门:中美现代电影剧作理论与技巧》等,另有60余篇论文在美国、香港、台湾、中国大陆发表。他多次担任中国电影国际年会和中国电影节的主要组织及评委工作,同时还参加过九部故事片和纪录片的创作。
\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文/赵芳苑 方方 图/朱彦霖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