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学术纵横

朱刚教授做客现象学与中国文化论坛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16年11月29日

  [本站讯]11月26日,中山大学哲学系、现象学研究所朱刚教授受邀做客第十一期现象学与中国文化论坛,并作了主题为“‘亲亲’何以“‘为大’?——对‘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的‘现象学—生存论’的阐释”的讲座。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李章印教授主持论坛。
  朱刚教授认为,此次讲座的问题是儒家的,不过进路是现象学的,对“亲亲为大”的思考受到了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启发和借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是要对“何为仁”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不是对人的本质的揭示,而是对仁的本质的形式显示,阐释亲亲在求仁的过程中如何具有根本的重要性,这是一个由“仁—人—亲亲”三个不可分割的构成环节组建而成的实事整体。
  朱刚教授谈到,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曾揭示出发问的三个环节,亦即“问之所问”、“被问及的东西”、“问之何所问”。在“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句话中,仁是“问之所问”,人是“被问及的东西”,亲亲作为仁的首要的含义,是“问之何所问”。朱刚教授认为,儒家的仁原本就具有超出人的意义,而且正是因为它超出了,所以才要从人入手,这和海德格尔对此在和存在关系的论述有些类似。《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仁首先是天性,然后才是人性,天之仁就是生生不息之大德,人性之仁也应该从这种整体形上的视域来理解。仁首要在人这里实现出来,人不仅能尽人之性,而且能尽物之性,能成天地间生生之大德。仁德首先体现在亲亲之中,对“亲亲”的现象学-生存论还原将表明:“亲亲”的本质绝非自然血亲性,而乃本原的、构成性的相与共在性。
  据此,“在世界之中存在”作为人的存在,首先就是“在亲亲之中存在”。儒家讲先亲己亲,然后推己及人,“为大”是对开端源头的理解。亲亲自身是明见性的,这首先从亲的古字“親”得知,親本意是至,从見而来,見不仅是视,而是能够切中对象的视,是已经到达对象,并且当下直接拥有对象。由此,親就是我们原本当下拥有事物。亲亲具有原本性,从生生之大德看,是家庭内部的亲亲关系才使得家族间生生不息得以可能;亲亲还有生发性,“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在亲亲生活中,慈与孝是原发构成的真性情,并能推己及人,以至万物。
  山东大学哲社学院教授、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祥龙老师作了评论,他认为朱刚教授对亲亲为大做了一种居中的理解,有文本的依据,也有我们体验的依据。张祥龙教授认为亲亲、家庭关系是人类的共性,从现象学角度看待儒家确实能够开辟出不同于传统的一条新的路向,并对讲座内容提出了自己的商榷建议:比如对首先从天之性方面来理解仁是持保留意见的,而且亲亲首先是一种时间关系、是代际间的时间状态,这一点朱刚教授并没有很深入去阐发,而现象学的时间理解是很深入的,其时间晕是一种相互依赖的结构。
 
\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文/姜慧博 图/曲岩岩    责任编辑: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