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近日,“稷下风”研究生论坛第48期在中心校区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孔子与庄子——从东方海滨神话讲起”,由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杨儒宾教授主讲,由山东大学哲社学院傅永军教授担任主持人。
本次论坛主要从《内七篇》里的孔子人格典范,庄子、宋蒙与殷商文化所源自的东方海滨文化为主要内容展开,进一步演绎证成“庄子儒门说“的理论。论坛一开始,杨儒宾教授先抛出问题:作为内陆河南商丘人的庄子为什么会十分重视海洋神话要素,尤其在《逍遥游》的开篇就提到了海洋的意象,并被誉为“海洋哲学家”。而孔子与庄子在个体生命背景和思想高度方面相似,是否与其殷商祖先来源于东方海滨存在内在联系。由此,杨儒宾教授围绕着殷商文化在《庄子》中的折射展开举例论证。
杨儒宾教授提到,东方海滨的萨满文化与庄子的思想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灵魂可以和身体分开到各处旅行,比如自然环境中的所有现象都被一种生命力或灵魂赋予生命。在庄子的佚文中也存有大量具有巫文化的珍贵文献。随后,杨儒宾教授以东方的神话空间——姑射山、鸟与风的意象、漆园、长桑君与东海为例,论证《庄子》与殷商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例如鸟与风,鸟通常可以化为许多圣人的形象。《庄子》中有特别多的与鸟相关的主题,例如“淳芒”、“桑扈”、“大鹏”等鸟的意象,而大鹏、凤凰本就是殷商的图腾,孔子也曾被喻为“凤凰”。同时,气与风是一体的两面。在《庄子》中,赋予存在生命的是气,而气的源头是风,白婗和凤凰皆是风化之鸟,这也同样在殷商文化中出现。最后,杨儒宾教授得出结论,庄子著述中许多地方折射出殷商文化的痕迹,这也可以理解庄子与孔子的关系,证明“孔子儒门学”是得以自圆其说的理论。提问讨论环节,杨儒宾教授鼓励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与同学们讨论了心与气等问题,使同学们获益良多。
杨儒宾,1956年生于台湾台中,台湾大学中文博士,现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座教授、台湾“科技部”人文司谘议委员、“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谘议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等。著作有《儒学身体观》、《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1949礼赞》、《儒门内的庄子》;编著有《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轮及身体观》、《东亚的静坐传统》、《自然概念史论》等书。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马芳兵 责任编辑: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