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0月26日,哲社学院东亚的社会与文化系列讲座第八讲在中心校区举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太平洋学院人类学系Andrew Kipnis教授作题为“Governing the Soul of Chinese Modernity”的学术报告。
Andrew Kipnis教授首先从“soul”的概念出发,引用Edward Tylor 的“primitive man”的概念与James Frazer的观点,对“soul”做了简单的论述,并由此引出Philippe Descola的《Beyond Nature and Culture》这本新书。他认为“interiorities”“physicalities”与“similar”“dissimilar”的不同对应构造了四种不同的“soul”的理解形式,并指出由“analogism”至“naturalism”是在现代化中相对应的转换形式。其后,他从“analogism”至“naturalism”的转换出发,具体就中国葬礼的内容与形式展开自己的论述。他认为,中国葬礼上普遍存在的“永存”“千古”体现了人们对“soul”的永久存在的肯定,但这种肯定是分为三种形式的,即“政治因素”,如“领导人”“烈士陵园”相关的纪念;“家庭因素”,如与好的亲属之间的祭拜联系;“职业因素”,如工会的讣告与对老师军人的崇敬等。他从这三方面出发,将他在中国调查时的各种见闻与其相对应,将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或司空见惯的部分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论述。在演讲当中,关于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名人崇拜、民间丧葬中的墓葬碑刻形式等现象,也引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
Andrew Kipnis教授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太平洋学院人类学系教授,世界著名的中国社会文化研究学者,The China Journal(《中国研究》)的主编。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柳学玮 责任编辑:思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