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5月23日,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第327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在中心校区知新楼举行。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外语学部沈国威教授作了题为“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回顾与展望”的报告。
沈国威教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日语借词”概念。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契机、意义特点、形态特征,并引用“哲学”、“科学”、“化妆品”、“温度计”等例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何为借词。沈国威教授着重指出,研究日语借词是学术用语研究的需要,既有利于汉语词汇乃至汉语本体的研究,更有利于当代东亚近代化进程历史的研究。沈国威教授随后将报告分为分“创造篇”与“交流篇”讲述了中日近代词汇交流史,并将语言学与历史学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研究。汉字文化圈的时代变迁也是中国历史的跌宕起伏史,随着时间的流逝,汉字在韩语和越南语中逐渐消失,尤其是越南语已经基本上没有汉字,但是日语仍保留有不少汉字,而西学东渐后的汉字也开始吸收更多的日本语字词,如“宅”的流行,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历史上日本兰学的兴起有关,日本新词的创造极大地丰富了日语词汇。沈国威教授借用美国语言学家撒佩尔的一句话“多少世纪以来,汉语在朝鲜语、日语、越南语泛滥着,可是反过来却没有接受过什么”,来表现古代与现代中日汉语文化交流的差异。
主题报告结束后,沈国威教授针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与回答,并结合同学们的提问作了更为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让同学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