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15日晚,第44期分析哲学论坛在知新楼举行。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师吴童立作了题为“道德运气与健全行动者”的报告。
吴童立首先简要介绍了道德运气悖论——“一个人对一个事件负道德责任当且仅当事件的发生不是出于运气,没有什么事件的发生不是出于运气,那么一个人不需要对任何事件负道德责任”以及“因疏忽撞人的司机”和“无过失撞人的司机”两个例子,并介绍了关于道德悖论的三种观点——RPP(real and paradoxical position)、IP(illusory position)和RNPP(real and non-paradoxical position)。其中第一种观点是一种不彻底的解释,主要的争论来自后两种观点。吴童立讲到,IP理论分为基于行动者因果性理论的IP(I)和基于事件因果性理论的IP(II)。在简要地介绍了RNPP的一些支持者的观点之后,吴童立还说,IP(I)隐含着的“封闭内核学说”是不成立的,而IP(II)的预设事件分离学说将导致一切都成为运气。因此,吴童立提出了“健全行动者”的概念,而一个健全行动者必须满足“行动者承诺”和“行动者的开放性”这两个条件。行动者承诺即“对自身同一性的承诺是作为一个原初的道德事实被接受的,意志的自由选择不会损害这种同一性”,行动者的开放性则涉及行动的模态性和不完整性。最后,吴童立分析了开头提到的两个例子,指出因疏忽撞人的司机受谴责不是因为控制条件,而是因为可能世界,任何可能的结果都与司机不可分离。而对于无过失撞人的司机来说,第一人称视角在法律评价中可以消去,在当事人的自我评价中则不能消去。
报告由哲社学院郭鹏副教授主持。 报告结束后,吴童立与在座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吴童立,生于1980年,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曾赴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索邦大学访学。研究领域为伦理学及西方古典哲学,已于《哲学研究》、《世界哲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