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9月17日晚,当代国际知名哲学家、生命伦理学家Hans-Martin Sass做客哲社学院,进行了题为《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对21世纪的意义》的演讲,报告由副教授单提平主持。院长刘杰、副院长宋全成出席本次讲座,到场的还有哲社学院各位老师和以及百余名同学。
讲座分为七个部分:更迭—革命、阶级斗争和革命、历史进程的各种模式、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辩证法、1848年后的历史辩证法、21世纪的革命、革命的未来。
报告伊始,sass教授非常风趣的从语言入手进入到本次的演讲。Sass教授认为,从词源讲,Revolutio(revolution的拉丁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更迭,二是革命。更迭如天体运行的旋转、白天和黑夜的轮转,革命则是颠覆旧事物,实现新更替。Revolutio是有方向性的,向后转我们称之为“反革命”。进而,Sass教授以《共产党宣言》为核心,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辩证发展关系。在他看来,马克思的革命是颠覆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正义、平等和自由,但不是鼓吹在肉体上消灭资产阶级。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暴力革命的马克思形象。并且,Sass教授通过分析技术革命对社会革命的影响后认为,科技革命在19世纪和21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阶级斗争的形式也在变化,这进而影响到了资本和劳动的对抗。因此,未来的革命难以预期。但是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网络化的虚拟世界改变了人们现有的生活方式,革命的暴力色彩不断淡化,现今世界有可能以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最大可能地避免流血冲突的发生。他认为历史上发生了三次成功的革命:法国革命、辛亥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但是更多次的革命,换来的是专制和法西斯主义。最后他以现代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和中国老子的道,作为中国未来的建言,中国要更加重视自身的改革,除故纳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提问环节中,老师同学们就“革命”的界定、“阶级斗争”的内涵和外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以及异化问题等进行了提问,sass教授都一一作答。整场讲座深入浅出,气氛浓烈,妙趣横生。
Hans-Martin Sass是德国鲁尔大学哲学研究所终生教授,同时任美国乔治城大学肯尼迪伦理学研究所终生高级研究员。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古典及当代欧洲哲学、文化和道德风险评估、生命伦理学和医学伦理学。迄今为止,他出版了60余部学术专著,发表了250余篇学术文章。他是国际知名的哲学家和生命伦理学家,兼任美洲、欧洲和亚洲20几所大学的教授,是10几个国际学术组织的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