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近日,由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与仁川市政府联合举办的“韩中日三国关系与黄海跨国合作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韩国仁川举行。山东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任、历史文化学院陈尚胜教授应邀参加会议并在大会作第一个报告。
陈尚胜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历史上的中韩日关系与黄海海域跨国合作机制》。报告首先阐述古代黄海海域跨国间的贸易活动,是在什么样的制度环境下兴起并繁荣起来的问题。他系统考察了唐朝安史之乱后淄青镇节度使割据山东并进行跨国走私贸易、新罗(今日韩国)权贵张保皋主导的唐罗日三国贸易、宋元王朝与日本镰仓幕府的民间互市贸易政策,说明黄海海域国际贸易的兴起是互市制度的结果,而非日本学者滨下武志所提出的朝贡制度的安排。不过,他认为古代中国的朝贡制度,却为当时东亚各国间的海事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机制。譬如中国、朝鲜、日本、琉球四国对于海上它国难民的救助,都本着儒家文化精神而实施义务救助,并且通过东亚的朝贡渠道传递信息并带回难民。进入近代以后,东亚国家皆模仿西方海难制度,受救方要承担相关费用,并在相互关系的条约中予以确认。但在执行过程中,清朝方面仍遵照传统而义务援救朝鲜难民,而朝鲜却屡屡发生中国难民被抢甚至被杀的情况;两国的渔业章程也一直搁浅。中韩关系在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转型过程中,两国在黄海海域跨国合作的机制却在倒退。究其原因,则在于两国政治关系的逐渐疏远和西方列强对东亚地区的巨大影响。因此,黄海海域事务的跨国合作,中、朝、韩、日四国在政治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互信才是基础。报告受到与会学者的高度评价和韩国《中央日报》等媒体的报道。
据了解,本次会议是根据韩国朴瑾惠总统与中国习近平主席会谈精神——充分发扬东亚三国文化交流的悠久传统以加强黄海海域合作而召开的。在韩日两国学术界看来,黄海如同欧洲的地中海,是亚洲的文明之海。来自韩国、中国和日本的3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学者们讨论了历史上的三国合作与今天三国合作所面临的课题,就中韩日三国共编常用汉字、高等教育合作、环黄海圈的区域发展战略与三国经济协作、中韩日三国的金融合作、东北亚地区物流网络与发展问题等进行了交流。仁川市市长宋永吉出席大会致辞,介绍了仁川根据其在黄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物流业并成为东北亚地区物流中心的成功经验。会后,与会学者还受邀参观了仁川的松岛自由贸易区。
【供稿单位:历史学院 作者:史学生 责任编辑: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