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9日,由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暨“现象学与中国哲学”系列讲座第三讲、爱智论坛•高端学术报告会在中心校区举行。中山大学哲学系张伟副教授作了题为“舍勒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之导引——从‘自身欺罔’到‘内陌己感知’”的学术报告。哲社学院李章印教授主持报告会。
张伟副教授认为,对“欺罔”和“自身欺罔”的现象学反省在舍勒整个现象学时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与“自身被给予”相对,“欺罔”在本质上意味着一种不恰当的被给予方式,“自身欺罔”则意味着一种不恰当的“自身”的被给予方式。在对布伦塔诺、胡塞尔相关思想的批判反省中,舍勒赢获了“内陌己感知”的原初地位,进而获得了真正原初的把握他人的方式,从而成为其“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一个导引。
张伟副教授首先是从内感知与外感知的区分谈起,指出内感知并非明见无疑的,“自身认识”的欺罔之所以会发生就是因其与内感知被等同。舍勒在对胡塞尔的“逻各斯文”的批评中带有自己的误解以及天才的洞见,重要的是舍勒提出“内感知并不具有相对于外感知的绝对的明见优势”,胡塞尔在此处却“卷入”了内感知的期罔。他所要坚持的是一种“非本我论的”立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一种具正的对他人的把握方式,这种方式被舍勒称作“内陌己感知“。
接下来,张伟副教授给出了一个对舍勒思想进路的“虚构”,并得出如下结论:尽管“自身性”是绝对原初的,但并不意味一定优先于“陌己性”,也不意味着“陌己性”本身一定是非原初的;这二者是同样原初的。在体验流中“自身归化”出自我与他我,本己人格与陌己人格的相互关系性是同样原本的。重要的是,使一个人格的观念的价值本质得到揭示的行为就是奠基于爱之中的对这个人格的完整理解。
在此基础上,张伟副教授总结说,舍勒在现象学时期所作的大量工作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在各个问题领域内的“去—欺罔”。通过对“自身欺罔”的批评,舍勒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得以可能。哲社学院陈治国副教授在报告结束后作了精彩的点评,部分教师和学生与张伟副教授开展了热烈的学术讨论。
张伟副教授,1979年8月生,江苏南通人,哲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现象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象学、伦理学和欧陆哲学。曾先后在卢森堡大学、德国乌珀塔尔大学、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德国爱尔福特大学学习和从事访问研究。现兼任国际Scheleriana、Scheler Studies系列丛书丛刊编委等。著有Prolegomena zu einer materialen Wertethik. Schelers Bestimmung des Apriori in Abgrenzung zu Kant und Husserl (Verlag Traugott Bautz 2011)、《质料先天与人格生成——对舍勒现象学的质料价值伦理学的重构》(台北:政治大学出版社2013)等。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祁伟 责任编辑: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