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22日,第九届高校生命科学课程报告论坛在山东大学正式拉开帷幕。教育部大学生物学课程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朱玉贤教授,教育部生物科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方精云教授出席论坛,并作学术报告。
会上,朱玉贤以“棉纤维发育分子机制的诠释与25年研究教学生涯回顾”为主题,重点针对如何在研究中创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强调了逆向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在研究中发现新思路。朱玉贤表示,科学家要善于发现新问题,善于从常见而平凡的现象中发现蛛丝马迹,逐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此外,他还以学生为例,讲述了导师的重要意义,鼓励师生一体。
施一公作了题为“钱学森之问:中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报告。报告回顾了中国科学技术的百年发展历史,提出大学的目的在于培育健全的人。他表示研究性大学的目的不在于学以致用,而在于培养思维,面向未来。针对于基础研究,施一公指出,现在的问题不是缺乏转化能力,而是大学和研究院所缺乏真正创新的研究。面对当前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他强调,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方精云以”我国生态学教育的若干思考:问题与对策”为题,从生态学教育的重要性、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等四个方面进行讲述。他指出,生态学和生态学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构成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科学基础,是区域规划与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同时,他强调当前生态学教育缺乏生态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与现实脱节,建议改革现有课程设置、增加基础知识课程,加强技能与方法训练,增加生产实践实习,增加就业岗位。
此次会议以“传承与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生物学课程与课堂”为主题,将推动全国高校生物学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深化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