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2月12日,长风讲坛在软件园校区举行,山东大学报社副社长、主编、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孙宜山老师做客讲坛,畅谈“媒介融合理念下的报业转型”。讲座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朱伟主持。
媒体融合和报业转型的时代背景
讲座首先主要由媒体融合的概念、媒体融合在中国、报业转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三方面展开。媒体融合的三大表现为:媒体融合成为热词、新媒体项目成批出现、重视媒体融合人才的培养。2014年被称为“媒体融合年”,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遵循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今年8月18号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中央层面上开始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孙宜山认为,媒体融合在中国势所必然,其中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应该走在融合发展的前列,真正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谈到报业转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孙宜山说:“思维方式落后(无反馈的线性思维“采,写,编,发”;报喜不报忧或者只破不立;作秀思维等)、市场滑坡和经营压力以及新媒体冲击是当前报业发展主要面临的挑战。而国家政策的扶持、不断的技术革新又为报业发展带来极大希望。”
报业转型的当前路径和未来趋向
为解决报刊业发展不利的现状,孙宜山也谈到了一些参考途径:第一,打造新闻客户端,凭借“新闻+订阅”的模式,新闻客户端初步实现了移动全媒体平台的目标;第二,再造聚合资源大平台,办中国最好报纸的《南方都市报》以“更慢更优雅”的姿态进行报纸发行,《钱江晚报》采取“更快更灵动”的微信矩阵战略,上海报业集团的《澎湃新闻》正式上线都从各个角度佐证了再造聚合资源大平台时代的到来。从国家的战略角度来讲,就是要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孙宜山对报业的转型发展作了如下总结和展望:第一,传统纸媒依然有价值占主流;第二,内容依然为王,依旧要重视新闻的选题与策划而非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模式,杜绝狂欢后徒留空虚的戏谑化模式;第三,传媒的财团化值得借鉴,如阿里巴巴入股21世纪;第四,要重视受众的极致划分,如山东商报开设《社区报》,极具眼光地将触角延伸到整个社区。
媒体融合与媒介融合是否一致?彼此的界限如何?如果即将有一种新的媒介形态诞生,它又会以何种面貌出现?孙宜山老师的讲座引发了山大文管学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