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3月15日,儒学高等研究院首期“励知”学术沙龙暨第一届“儒学高等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学术交流会在中心校区顺利举行。本次交流会以“如何避免符号化——历史书写的个体与群体关怀”为主题,儒学院教授陈峰担任点评嘉宾。来自儒学院和历史学院的40多名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交流会的主讲团由儒学院和历史学院共12名学生(2名博士生和10名硕士生)组成。此次交流会由儒学院2014级博士生孙顺顺《符号化的疑古思潮平议》为开端,论述了疑古符号化的功能与缺陷,并进一步抛出“是否需要走出疑古化?”论题来阐释合理利用符号化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其综合的符号化系统更有利于理解与把握。随后,历史学院2014级博士生王哲作了“木秀于林与一叶障目:对解放战争时期流亡学生研究的思考——以流亡学生日记为中心”为题的报告,他以流亡学生日以为立足点,进一步阐述了个体性与群体性利益诉求的不同性,并对“个体与群体的关怀”问题表达了自己的思考。此外,儒学院宁腾飞的《符号化的悖论:以派分为例》,历史学院董建民的《从毛伯温与嘉靖征安南谈历史书写的个体与群体》等10位硕士生的报告也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兴趣,同学们纷纷就报告中的问题提出疑问,主讲团的成员们以历史实例为其解答,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作为交流会的一部分,儒学院和历史学院代表还互赠了学院期刊。最后,儒学院陈峰教授就此次学术交流会作总结点评:“历史符号化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离不开它,但是我们也应对它有个清醒认识,使用它不应是排他的,或是非此不可的,不可符号单一化。”陈峰还表示,此次交流会主要集中于“理论概念和史料的关系”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两个论题,相比于理论概念,史料具有最后裁判权,理论概念应在史料基础上予以调整与界定;此外,对于个体与群体关系中,引进微观史学的概念,倡导多元历史,个体与群体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存在,不可分离的。
对于本次活动,在场同学纷纷表示,通过交流、讨论,丰富了知识,开拓了思维,锻炼了表达能力,更为两院学生进一步的学术交流打下了基础。
“励知”学术沙龙是儒学高等研究院研究生会创办的跨学院学术交流活动,主要以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主体,交流范围涵盖文学、史学、哲学及其他人文学科,目的是通过交流打破思想藩篱,扩展研究生学术研究视野,加强不同学院、学科之间的互动,借鉴最新学术思想,为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