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学术纵横

于书彦教授团队在抑郁症研究领域取得系列新进展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年10月30日

[本站讯]近期,基础医学院于书彦教授团队在国际学科权威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中科院JCR期刊一区,五年IF=11.8)发表了题为“Stress induces behavioral disorders by promoting microglial phagocytosis via decreasing neuronal Dkk3”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工作表明,慢性压力应激通过下调海马区神经元中Dkk3的表达,促进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突触的过度吞噬,导致抑郁样行为的发生。于书彦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博士后陈晓为本文第一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

undefined

研究团队发现慢性压力通过下调神经元内Wnt通路负调控蛋白Dkk3,激活Wnt信号通路,继而上调趋化因子CX3CL1/CX3CR1信号轴,诱发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树突棘的吞噬,导致突触传递障碍,最终促进动物焦虑抑郁样行为的发生。通过上调神经元Dkk3、抑制Wnt通路或给予CX3CL1单抗治疗,可有效抑制小胶质细胞吞噬突触,并改善情绪障碍。本研究进一步阐明了病理状态下小胶质细胞调控神经元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为抗抑郁治疗提供了潜在新靶点。

此外,该团队2025年以来相继报道多个抑郁症发病及干预治疗的潜在靶点,并探索了运动、中药单体分子等在抑郁症防治中的关键作用,相关结果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 (IF 15.6) 2025;12(3): e2408618、Advanced Science (IF 15.6) 2025;12(10):e2403080、Redox Biology (IF 13.1) 2025;86:103836、RedoxBiology (IF 13.1) 2025; 87:103873。于书彦教授,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教授陈诗鸿、庄向华,山东大学护理康复学院教授孔令华为共同通讯作者。

抑郁症作为目前发病最广泛的神经、精神类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目前,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多基于单胺假说而开发,虽然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仍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如起效慢、有效率低、副作用较大、复发率高等。于书彦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抑郁症、焦虑症等神经、精神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的研究,通讯作者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Science Advances、Molecular Psychiatry、Advanced Science、Molecular Therapy,Redox Bi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相关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大力支持。


【供稿单位:基础医学院     作者:陈晓    责任编辑:蒋晓涵 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