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近日,齐鲁交通学院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与安全控制创新团队在超长跨海隧道建造领域取得里程碑式的重大技术突破。
海底深处,沉闷的爆破声透过厚重的岩层缓缓传导,随着最后3米岩体被精准爆破,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海域钻爆段南线成功穿越560米F13海底断层破碎带。这不仅一举刷新了国内海底隧道一次性穿越最长复杂断层的纪录,更标志着我国在超长跨海隧道建造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重大技术突破,齐鲁交通学院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与安全控制创新团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是连接青岛东西两岸的“超级工程”,也是当前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的海底道路隧道。隧道需穿越的F13断层全长560米,是项目施工任务中地质最复杂、环境最敏感的施工段之一,也是工程关键控制性节点,素有“海底天堑”之称。
为保障海底隧道顺利建设,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海底隧道施工难题,李利平教授带领团队针对海底隧道智能建造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性技术攻关研究,面对复杂的海底地质和断层破碎带,团队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有效应对了极端环境下的巨大压力。刘洪亮教授负责开展了海底隧道掌子面围岩靶向排险技术攻关,成功研发了隧道围岩垮塌预测预警装备与技术,建立了围岩垮塌预警与靶向处置标准,破除了常规方法的局限,实现了对围岩失稳的有效预测和预警,为穿越复杂断层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解决了隧道围岩突发垮塌测不到的技术难题。这一技术创新极大提高了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在传统的隧道建设中,面对复杂的地质构造,工人往往面临极大的安全风险,而团队研发的围岩垮塌预测预警体系,能够实现非接触、全断面智能扫描岩体微振动模态,精准捕捉围岩失稳前兆信息,犹如“激光排雷”“点穴式”锁定传统手段难以发现的潜在危险块体,实现了极端复杂地质条件下局部掉块和塌方风险的提前预警与精准定位,指导现场进行靶向排险。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仅保障了胶州湾二隧项目的顺利实施,也为我国隧道科学排险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4年8月,隧道围岩垮塌预测预警装备与技术被建设单位纳入标准施工工序,并在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全线应用。迄今,该系统助力隧道顺利掘进1168米,解决了漏排、误排顽疾。这项成果打破了传统隧道施工的诸多限制,也为未来在更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团队已进驻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工程现场59个月,期间,科研骨干陈雨雪博士后带领“现场突击队”连续奋战,累计预报3233次,灾害预警131次,保障安全掘进超24km,未遗漏一处重大地质灾害源。业主发文评价:“为项目安全施工提供了坚实保障”,这既是科技创新实力的集中体现,更是党建引领科研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的建设过程中,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与安全控制创新团队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党建先行”,在海底隧道工程交叉创新与实践临时党支部的引领下,科研团队凝聚了强大的战斗力,为隧道施工的安全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6周年之际,齐鲁交通学院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与安全控制创新团队以扎实有力的科研成果,展现了新时代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