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齐鲁医院和控制学院青年交叉创新群体在高质量个性化心肺复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9日 09:42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控制学院青年交叉创新群体在高质量个性化心肺复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Combined End-Tidal CO2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Guided CPR Improves Survival from Cardiac Arrest”为题,在国际急诊医学领域TOP期刊Resuscitation(中科院1区)以论著发表。论文第一作者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博士研究生蒋堂兴、孙宜君、张慧丹,通讯作者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玉国、徐峰教授和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大学智能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李可教授。山东大学为独立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

心脏骤停是威胁全球生命健康的重要急危重症,其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心肺复苏(CPR)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预后。传统CPR通常采用统一的固定频率和深度进行胸外按压,未能充分考虑个体生理状态差异,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治疗。本研究通过动物造模并随机分为传统CPR组(固定按压参数)、ETCO₂单一指导组(仅以呼气末CO₂为目标反馈调整按压参数)、联合指导组(同时以ETCO₂和舒张压为目标反馈,动态调整按压频率和深度),发现与传统CPR组相比,联合指导组显著提高了24小时生存率、神经功能恢复水平,并降低了脑损伤相关生物标志物水平。此外,联合指导组在复苏过程中的关键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ETCO₂、DBP、平均动脉压(MAP)和冠脉灌注压(CPP))也明显优于其他组别。本研究首次发现并论证了基于实时生理反馈指导的CPR策略对建立个性化复苏操作、提高心肺复苏质量有重要价值。

本研究得到了山东大学青年交叉科学创新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山东大学临床研究项目的支持。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大学智能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李可教授团队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徐峰教授、陈玉国教授合作开发的高精度全自动胸外按压装置,按压参数精准、可实时动态调节,大幅提高了本研究实验的科学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本研究成果有望促进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预后的提升,推动智能化心肺复苏技术装备的发展。


【供稿单位:齐鲁医院    作者:蒋堂兴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张穆楠 冯嘉雯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版权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