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翟光喜/叶磊团队在可注射和粉末自组装水凝胶递药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7日 14:04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药学院翟光喜/叶磊团队在水凝胶递药研究领域取得系列进展,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中科院一区top期刊连续发表三篇高水平论文。

术后粘连(PA)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包括肠梗阻、慢性腹痛、不孕症和二次手术困难等,严重阻碍患者康复并导致巨大的经济负担。课题组前期制备的可注射水凝胶,表现出较好的抗粘连效果,相关结果发表于中科院一区top期刊Acta Biomaterialia(2022(158), 239)。但是结合临床实际需求,为了更便于临床手术使用,团队进一步开发了一种可原位成凝胶的喷涂型药物递送系统,该系统通过聚磺基甜菜碱(pSB)粉末与聚磺基甜菜碱接枝的羟丙基-β-环糊精(HCP)纳米凝胶粉末之间的强静电相互作用,自组装成动态交联的两性离子水凝胶屏障,具有出色的防污能力和隔离受损部位与正常组织的作用。其中,HCP作为纳米凝胶,提高两性离子水凝胶的机械稳定性,并为疏水性药物提供结合位点。另外,相较于传统水凝胶,原位凝胶喷涂粉末显着增强了对不规则伤口的密封能力,同时还提供了强大的组织液吸收能力。生理条件下,高浓度的盐离子破坏水凝胶内的离子键平衡,导致纳米凝胶逐渐解离,这使得药物能够在伤口区域持续释放。该粉末递送系统将药物治疗和物理屏障作用相结合以实现优越的抗术后粘连效果,这项创新为预防术后粘连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策略,并有望成为临床上有效抑制术后粘连形成的下一代材料。该研究发表于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11.5),论文第一作者是药学院硕士研究生温佳瑶。叶磊副教授和李峰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药学院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

对复杂伤口进行即时有效的止血治疗,抑制炎症和持续性感染并最终达到无瘢痕修复是临床的迫切需求。因此,在四维(4D)层面上考虑模拟时间依赖性生理过程对于促进伤口快速无瘢痕愈合至关重要。团队通过将合成的聚合物混合,研制出一种具有良好可注射性、黏附性、机械收缩性能的水凝胶(PGO)。用具有物理、化学双网络的PGO水凝胶负载单宁酸(TA)和PSBMA微球包裹的TGF-β抑制剂形成了4D平台TI-Vpsb@PGOT。该4D可收缩水凝胶可全面促进伤口愈合各阶段顺利进行,前期发挥止血作用,中期抑制炎症与感染,后期抗纤维化,抑制瘢痕形成。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大鼠皮肤缺损模型中,该水凝胶早期可以释放TA,发挥抗氧化抗菌作用,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有效调节免疫反应促进伤口修复,后期通过定时抑制TGF-β/Smad和PI3K/Akt信号通路防止瘢痕形成,TI-Vpsb@PGOT在促进皮肤伤口无瘢痕快速愈合方面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该研究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13.2),论文第一作者是药学院硕士研究生胡巧颖与齐鲁医院徐江康助理研究员。叶磊副教授、刘安昌教授、翟光喜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药学院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

基于近年来团队的研究,团队综述了两性离子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其在抗蛋白吸附、抗生物污染、润滑性和抗异物反应等方面的独特性能,并详细分析了这类材料在临床植入物医用涂层、创伤感染治疗、靶向给药等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其未来发展前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该综述发表于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15.8),论文第一作者是药学院硕士研究生何未。叶磊副教授和李峰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药学院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


【供稿单位:药学院    作者:叶磊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朱若佟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版权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