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孙蓉教授课题组在Phytomedicine上发表当归补血汤改善化疗致心脏毒性研究型论文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5日 11:15 点击次数:

undefined

[本站讯]近日,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孙蓉教授课题组在化疗致心脏毒性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Phytomedicine(中科院1区TOP期刊,IF:8.3)上发表题为“Danggui Buxue Decoction attenuates doxorubicin-induced cardiotoxicity by inhibiting ZBP1-mediated PANoptosis in vivo and in vitro”的研究型论文,围绕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Danggui Buxue Decoction(DGBXD)的抗阿霉素所致心脏毒性机制展开了深入研究。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孙蓉教授为该文章通讯作者,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主治医师张蕾为第一作者。

化疗致心脏毒性成为心血管与肿瘤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制约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和制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阿霉素是治疗乳腺癌、血液系统肿瘤等的高效化疗药,但存在剂量依赖性心脏毒性,可能引发从心电图异常到严重心肌病的问题,限制其临床应用。现有防治手段有限,唯一获批的右雷佐生存在骨髓抑制副作用,亟需新策略。与目前单一靶点的药物开发战略不同,中药复方具有多途径、多靶点、高安全性的特点,是心脏保护药物的丰富来源。

阿霉素通过诱导心肌细胞过量活性氧产生、激活促炎基因,引发心肌细胞死亡。其中,PANoptosis(泛凋亡)是关键机制——这是一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整合了焦亡、凋亡、坏死性凋亡的特征,由胞内PANoptosome复合体调控,ZBP1 蛋白是其关键启动因子。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这一过程中起核心作用。DGBXD(由黄芪和当归按5:1组成)有八百多年历史,具有补气养血功效,已被证实能增强化疗抗癌效果、减轻骨髓抑制及抗炎。鉴于其抗炎特性与PANoptosis的炎症本质相关,课题组开展了DGBXD调控PANoptosis减轻阿霉素心脏毒性的机制研究。

为明确DGBXD的心脏保护机制,课题组研究采用了“传统中药+现代技术”的多层面方法。首先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DGBXD成分与PANoptosis相关炎症调控因子、信号通路的关联,筛选潜在作用靶点。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鉴定DGBXD含药血清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并应用分子对接验证DGBXD活性成分与PANoptosis关键调控因子ZBP1的结合能力,评估其相互作用强度,同时使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和酶抑制实验验证对接结果。最后,在原代心肌细胞和动物模型中验证DGBXD对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PANoptosis通路的调控效应。本研究将传统方剂当归补血汤与新型细胞死亡方式PANoptosis关联,揭示了其心脏保护的潜在分子机制,为解释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防治化疗药物致心脏毒性提供了新策略和新视角。

undefined

本研究依托于国家中医药高水平重点学科和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高原学科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孙蓉,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型),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2015年获评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00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技术专家。现为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和2030国家四大慢病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委会副主委、中国药学会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分会副主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态靶辨治专委会副主委等。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项目、973、863、国自然等省部级以上课题57项,首位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工程技术)二等奖等成果15项,首位授权专利22件,发表论文500多篇,主编、副主编著作11部,研发新药62项。

本研究先后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东大学前沿学科发展基金、山东省自然基金青年项目等资助。


【供稿单位:第二医院    作者:张蕾 龚立平 林雨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王莉莉 周末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版权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