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讯]5月23日19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姚小鸥做客第410期“新杏坛”,作题为“对‘屈原否定论’的反思”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边家珍主持。
讲座伊始,边家珍教授介绍了姚小鸥教授的学术背景及其学术研究特点与专长。

姚小鸥教授首先对“屈原否定论”进行了学术史梳理,并对相关观点进行评析。姚小鸥教授提到,“屈原否定论”于近代今文经学与疑古思潮的历史背景中产生,有两个基本指向,一个是否定屈原其人,再一个是否定屈原相关作品的著作权。姚小鸥教授指出,上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稻畑耕一郎作《屈原否定论谱系》,首次使用“否定论”来概括廖平、胡适之、何天行、朱东润等人有关屈原的观点。针对学界对屈原作品著作权的怀疑,姚小鸥教授分别对廖平、胡适等人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如他依据阜阳汉简中载有的《离骚》等诗篇的相关诗句,否定了《离骚》为淮南王刘安所作的观点。
其次,姚小鸥教授从学术方法的层面,对“屈原否定论”进行了反思。他以《招魂》为例,提醒我们不仅要把握文体的特征,更要知道中国文化的特质,了解古代礼乐文化对各阶层的评判标准,在研究中贯彻知人论事的理念。姚小鸥教授从文体学的角度对“景差的作品可以从《大言赋》《小言赋》中摘出”的观点做出评析,认为“客主赋”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它“述客主以首引”的表达方式,故不能用辑佚的方法处理这一问题。
讲座最后,姚小鸥教授还强调了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原则。第一,写文章,要从文献阅读开始,要熟悉经典文本,更要推敲语言,使自己的表述符合逻辑。第二,在引文献时,最好找到原始出处,若找不到原始出处,便要说明转引于哪里,若这个材料为罕见材料,在引用时便要说明是何人发现了这个材料。第三,做研究切忌隐藏证据,不能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证据。第四,要关注到研究者是否对自己的早期观点进行过修正。
提问环节中,与会师生就出土文献的地域性特点及其与传世文献的对比研究、扬雄等对屈原作品情感内容的否定等问题与姚小鸥教授进行了交流。
边家珍教授作总结发言。
姚小鸥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等,他重视出土文献的运用,善于从思想史与文化史的角度来观照中国文学肇始阶段的具体形态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