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讯]5月7日、8日,山东大学兼职讲席教授、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教授刘康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分别作主题为“当代西方理论的认识论断裂”“后学的拓展与越界:巴赫金、詹姆逊、萨义德”的学术讲座。山东大学教授韩清玉、杨建刚分别主持讲座。

在5月7日“当代西方理论的认识论断裂”的讲座中,刘康教授从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切入,指出西方思想大规模进入中国后也产生了影响巨大的认识论断裂,应回到西方理论自身的逻辑和历史,才能全面把握西方经典,解决中国问题。随后,刘康教授对西方思想的认识论断裂进行了宏观的定位、梳理与把握,认为西方思想的认识论断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一神论时代。刘康教授指出,在古希腊语言与神的理念(罗格斯)是对接的,没有明确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分别。然而到了一神论时代,尤其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本体论与认识论开始分叉,人性与神性开始分化,神与人之间的等级变得泾渭分明。第二个阶段自13世纪神学危机至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刘康教授指出,人性的再生和理性的觉醒与发展是认识论断裂的重要阶段。刘康教授梳理了从古希腊、中世纪到现代,理性逐步取代神性成为人类思考的核心的过程。其中,刘康教授着重强调了黑格尔将理性推向极致,使理性变为神性的影响,以及理性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第三个阶段始于19世纪,由怀疑解释学、语言差异论、无意识论引发的认识论断裂,推动了西方思想从强调神性、理性到关注感性的转变。刘康教授指出,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在19世纪开创的怀疑解释学思路,以彻底无畏的批判精神反思历史与理论,开启当代西方理论对形而上学本质论的批判浪潮。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思想经历了“语言转向”和“情感转向”,其分别由索绪尔的“语言差异论”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论”为滥觞。在此基础上,阿尔都塞、福柯、德勒兹等学者进一步突破,在文化、情感与审美领域掀起了一场认识论革命,成为西方当代理论的核心成果。刘康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怀疑解释学和语言差异论、无意识论,这三者逐渐合流,成为了当代西方理论的基石,撼动并解构了西方形而上学本质论、认识论基础。
5月8日的讲座以“后学的拓展与越界:巴赫金、詹姆逊、萨义德”为题展开,刘康教授围绕怀疑解释学、语言差异-无意识论、认识论革命这三个话题解读了巴赫金、詹姆逊、萨义德三位理论家。关于巴赫金,刘康教授认为他虽然是跨越俄国、苏联的理论家,但他的思想是被法国后结构主义理论家发掘并阐发的,他的全球影响是法国后学理论的美国化所带来的,因此可以将巴赫金的思想归结为后学理论一翼。随后,刘康教授从巴赫金的“中国折叠”、巴赫金如何进入中国、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对于中国的启示三方面论述了巴赫金对于我们的启示。关于詹姆逊,刘康教授围绕詹姆逊新作《理论年代》,介绍了詹姆逊梳理的法国理论认知路线图。关于萨义德,刘康教授认为尽管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聚焦美国本土未涉及中国,但其理论与各种激进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思潮结合后全球传播,因此成为了西方理论在中国的一个重要问题。
两场讲座的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互动。刘康教授详实地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并表示日常学习不仅需要在知识论的层面去学习德勒兹、巴赫金等人的理论,还应该用德勒兹、巴赫金的方法去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