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5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宫志翀到访哲社学院,作题为“天人与古今:中西现代性的分途”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助理研究员陈超主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蔡杰,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马士彪、副研究员陈佩辉担任与谈。
宫志翀副教授指出,中西现代转型的分途应当收摄于作为根本问题的天人关系中进行考察。西方的现代性以个体的出场为开端,孕育于基督教文明中上帝与人的关系,在唯名论的恐慌之后,经历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诸思想阶段的准备,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崛起,最终形成了个体—国家的二元秩序。中国的现代性则以普遍联结之人的出场为开端,渴望感受同为人类的尊严地位与文明成就,诉求于突破各种有限而又相互关联的生存空间,也正因此,人伦区别于西方现代化,成为中国现代转型中的突出问题,其并非立足于个体自然权利的反抗,而是源自破私求公的压力,而公又与“人为天生”等思想密切相关。宫志翀副教授表示,近代以来天原有的主宰义、理则义隐退,而生生义、无限义、自然义保留并凸显,这既要考虑现代科学宇宙论的冲击,也注意理学天人关系的遗存及其贡献。
主旨报告结束后,陈佩辉副研究员、马士彪副教授、蔡杰副教授同宫志翀副教授与谈,在场师生就宋明理学在康有为的留存、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个人原子化、天人关系父子关系的看待视角、佛教与天人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