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儒学高等研究院任增强副教授、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蔡九迪在《文学遗产》发表《聊斋志异》专题研究论文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2日 18:36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任增强在2025年第1期《文学遗产》发表学术论文《〈聊斋志异〉西传欧美与“异”的跨文化表征》,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蔡九迪在同期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图像的生与死:明清文学中的鬼魂与女性肖像》。

文言小说《聊斋志异》是拥有外文译文语种最多的中国古代小说。任增强副教授一文提出,在近200年间的西传进程中,“异”成为汉学家翻译与研究《聊斋志异》的聚焦点与叙述主线。由于时代语境与问题意识的不同,汉学家对“异”的认知呈现出多个层面的话语转换。在中西接触的早期阶段,西方汉学家对《聊斋志异》多有曲解;至19世纪末,出于全面认知中国社会生活的诉求而借《聊斋志异》以观风俗之“异”;20世纪以降,则希望借助《聊斋志异》深入探究中国民族性格、文化基因与思维方式等。欧美汉学将“异”作为理解他者与观照自我的双向链接点,最终将《聊斋》之“异”从民族性文学经验提升至世界性的话语资源,在跨文化语境中丰富了对《聊斋志异》的认知。该文为儒学高等研究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中文古籍的编目、复制与整理研究”(项目编号:17ZDA167)的阶段性成果。

蔡九迪教授一文认为,明清小说、戏曲中的“肖像”叙事展现了两种相互关联的文学主题:一方面美人图、影神图等女性肖像,预示并带来了像主的死亡;另一方面这种夺走女性生命的肖像又因为过于传神反而促使像主人还魂,以实现其生前被抑制的欲求。这两种文学主题的生成可在中医思想中找到根源,基于情感状态与身体机能相共生,怨恨与欲望的阻滞和疏通带来了像主人的死与生。而在这两种文学主题中所展现出的美人画与影神图之间界限的游移性,又使观看者模糊了真与幻的边界,建构出各自心目中的女性审美形象。由相似性、复制以及个体化等向度,可以揭示肖像与鬼魂这一文学主题所具有的象征性和社会性意涵。

任增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外汉学与汉籍传播影响,著作有《英美聊斋学研究》(专著)、《海外汉学与中国文论》(合著)、《异史氏:蒲松龄与中国文言小说》(译著)等。

蔡九迪,哈佛大学博士,现任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威廉·柯南(William R. Kenan, Jr)中国文学讲座教授,2024年受聘为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戏曲和视觉文化。著有《异史氏:蒲松龄与中国文言小说》(Historian of the Strange: Pu Songling and the Chinese Classical Tale)、《芳魂:明末清初中国文学中的女鬼与性别》(The Phantom Heroine: Ghosts and Gen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明清文学、戏曲、医学探踪:蔡九迪自选集》(On Literature, Theater, and Medicine of the Ming-Qing Period: The Collected Essays of Judith Zeitlin)等。


【供稿单位:儒学院    作者:儒宣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蒋晓涵 李治锦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版权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