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当AI遇见人文”专题讲座 | 陈竹敏: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进展及教育赋能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8日 20:07 点击次数:

[本站讯]4月25日晚,“当AI遇见人文:数智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系列学术讲座第一讲在中心校区文学生活馆举行。山东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数链融合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岛市大数据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主任陈竹敏作题为“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进展及教育赋能”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副院长(挂职)侯滢主持。

讲座伊始,陈竹敏教授概述了人工智能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从人工智能的要素、研究内容和发展路径等方面对人工智能的定义进行了详细介绍。他指出,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随着人工智能进入持续爆发期,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模型相继出现,国内人工智能相关领域遍地开花,取得了众多突破,我国的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强”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

随后,陈竹敏教授以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为例介绍了大模型的定义和训练方法。他指出,大模型是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的机器学习模型,它打开了通用人工智能之门,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了颠覆性影响。陈竹敏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今的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生物实验、教育进步等多个领域都具有应用价值,在创新教育模式方面关键要做好人对机器的教育。他还从数据风险、技术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五个方面阐释了大模型对社会带来的冲击。

竹敏教授对山东大学人工智能建设体系进行了介绍。他表示,山东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积极实施山东大学“大人工智能战略”,坚持走具有山大特色的人工智能自主创新道路,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完全自主、不可替代的“山大AI方案”。山东大学将大模型与环保、教育、法治等相结合,赋能师生科研,全面提升科研工作效率。

在现场互动环节,陈竹敏教授就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人机共生等问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探讨。

本次讲座通过线上实现了伊犁师范大学融媒体学院的师生共享,是山东大学服务新疆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供稿单位:社科院    作者:王智睿 王楚 马明浩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蒋晓涵 陈怡晓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版权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