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罗福腾教授做客“新杏坛”讲座谈“英语、德语文献里有关山东方言的记录和书写(1860-1950)”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1日 10:55 点击次数:

[本站讯]4月18日,新加坡社科大学中文系罗福腾教授做客第405期“新杏坛”,为山大师生作题为“英语、德语文献里有关山东方言的记录和书写(1860-1950)”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张树铮教授主持。

讲座中,罗福腾教授介绍了1860-1950年山东通商口岸等基本情况,并介绍了1860-1950年代英文、德文文献中山东方言的记录和书写情况。英语文献中,卫三畏《汉英韵府》(1889)记录了芝罘(今烟台)话,狄考文《官话类编》(1892)记录了登州(今蓬莱)话、潍县(今潍坊)话,其主持的著作反映了山东中部官话。祝名扬等的著作反映了山东土白话,并通过国语注音字母反映了胶东土白话。德语文献主要包括商格理《华德字典》(1914)、薛田资《华德字典》(1920)、约翰·韦格《德华语径(德汉词典)》(1928)等,反映了山东兖州、济宁、曹州等鲁南官话的情况。这些域外文献对了解清末山东方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罗福腾教授细致讲述了各部文献的成书背景、作者简介、内容体例、版本异同、学术价值等。他比较了卫三畏《汉英韵府》(1889)与钱曾怡先生所记录的芝罘话的声韵系统,发现声母特点基本一致,这对于了解芝罘方言语音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罗福腾教授还对照了1892年与1900年狄考文《官话类编》的版本,通过例证说明《官话类编》所展示的南北官话的语言面貌,为早期北京话、山东话、南京话等研究提供实证,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罗福腾教授总结并充分肯定了西洋文献的记录和书写对于现代山东方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如使用罗马字母记录山东方言的声韵系统,更好地显示了音值的区别与差异;记录音素的音位变体,描述声调不同所引起的韵母变化等,是使用现代语音学记录方言的尝试;西洋文献中山东方言的记录为勾连语音演变提供重要语料,具有汉语史意义。

提问环节中,在场师生就相关文献不同版本的排列形式、相关文献的写作意图等一系列问题,与罗福腾教授进行交流讨论,现场气氛活跃,师生深受启发。最后,罗福腾教授对在场学子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大家在学习中要具备批判精神,发扬山东大学的优秀传统,拼搏奋进。

文学院岳立静教授、刘晓艺教授、黄维军副研究员,国际教育学院许培新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王红娟副教授,校内外师生参加讲座。

罗福腾教授于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历任文学院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现代汉语、方言与音韵、社会语言学、语言政策与规划等。其专著《多元和统一:新加坡的语言与社会》(与郭振羽教授合著)荣登香港《亚洲周刊》2022年全球华人十大好书(非虚构类)排行榜等,引起强烈反响。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赵锦秀 王萌萌    摄影:王君仪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谢婷婷 马艺荣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版权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