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4月8日上午,意大利都灵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专业教授史芬娜做客第403期“新杏坛”,作题为“17至18世纪:欧洲发现中国——一段漫长而复杂的认知之旅”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刘林教授主持,文学院党委书记郭春晓、副院长杨建刚等出席。
史芬娜教授现任意大利都灵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专业教授、都灵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都灵大学国际交流(中国)副校长,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当代文学与政治、文化市场关系,学术视角兼具历史纵深与国际视野。本次讲座中,她以“18世纪意大利视角中的中国”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欧洲(尤其是意大利)在启蒙时代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变迁。

首先,史芬娜教授聚焦宗教文化因素,指出耶稣会对18世纪知识分子和启蒙思想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产生了重大影响。17世纪末18世纪初,多位耶稣会传教士出版多种著作,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将中国描述为“尊重智慧”的国度。这些著作在欧洲的传播使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然而,耶稣会因反对奴隶制的立场及其过度积累财富的行为,遭到其他宗教团体与政治势力的质疑,于1773年被迫解散。尽管如此,他们塑造的中国形象仍深刻影响启蒙思想家,成为欧洲知识分子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之后,史芬娜教授进一步分析了18世纪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矛盾态度。她以伏尔泰为例,指出伏尔泰将中国视为摆脱宗教迷信的自由国家。与此同时,意大利学者对中国的态度呈现出分化态势:圣塔尼修士(Alessandro Stagni)等保守派认为崇敬中国道德会侮辱天主教及其所教导的美德,而安东尼奥·杰诺韦西(Antonio Genovesi)等改革派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列举清朝康熙皇帝重农恤民等事例,反驳保守派“中国无道德”的偏见。
最后,史芬娜教授讲述“中国风”在欧洲的兴衰。她指出,在文化层面,中国自17世纪到19世纪对欧洲影响深远:丝绸、瓷器等中国商品引发了跨越社会阶层的审美热潮。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持怀疑和批评态度,担心“中国风”给欧洲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如巴雷蒂(Giuseppe Baretti)质疑中国艺术与军事成就,上述现象凸显出文化交流背后的经济利益和利益博弈。

刘林教授代表师生对史芬娜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刘林教授指出,史芬娜教授以“东学西渐”为视角,把历史和现实的情况对接起来,将两个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缓缓道来;讲座聚焦“无宗教是否等于不文明”“宗教能否等同于美德”这两个问题,基于现代早期意大利出版的大量原始文献,系统梳理17-18世纪中国文化对欧洲产生的重要影响及其激发的复杂反响,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研究范式。
提问环节中,现场师生就“中国文化在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构建中的作用”等问题展开探讨。史芬娜教授结合自身学术经历与研究成果进行回答,并指出当代中国在艺术领域仍对欧洲颇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