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近日,山东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成功研发基于边疆大模型的智能助手。该系统通过多模态解析、知识图谱构建等核心技术,实现了边疆历史文献从数字化到知识化的全流程智能处理,为构建中国特色边疆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
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项目负责人苗威教授介绍,该系统具有三大创新突破:采用本地化部署方案,确保跨境民族语言和敏感历史数据的安全可控;建成包含百万级文献的“边疆历史数据集”和20万实体的“边疆时空知识图谱”;实现古籍自动标点、多语言实体抽取等功能,处理效率较传统方法提升30倍,实体识别准确率达96.3%。
赋能学术研究创新。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实验室在研的多个国家级项目。实现了原有东亚数字人文平台的智能化迭代,实现文献数据库的智能化转型;赋能一批在研项目所需古籍、古旧地图、金石文献的智能化整理、知识挖掘,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正在筹建“东亚汉籍边疆专题平行语料库”,为加强中国与周边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加强与周边国家文化共融、战略互信,提供新的数据支撑。
构建开放研究生态。实验室主任苗威教授表示,边疆大模型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连接历史与现实、学术与社会的桥梁。传统边疆研究依赖学者手工整理碎片化信息,而我们的系统能将文献“翻译”成可计算的数据,让研究者聚焦于更高维的知识发现,未来我们将开放API接口,与学界共建边疆数智生态。实验室计划2025年底开源部分数据和基于边疆大模型的智能应用,并联合智谱AI、和鲸科技以及部分高校启动“边疆智能研究协同创新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