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张莉教授谈“在短视频时代重识小说的意义”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8日 20:19 点击次数:

[本站讯]3月14日上午,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做客第399期“新杏坛”,作题为“在短视频时代重识小说的意义”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兵主持。

讲座伊始,马兵教授介绍了张莉教授的学术背景及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学批评领域的重要贡献。

张莉教授首先以短视频、脱口秀和小说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新媒介对叙事形式的影响。她结合自身对脱口秀文化的深入观察,指出脱口秀与短篇小说在叙事结构、节奏掌控上的相似之处,认为脱口秀和短篇小说都是小体量的叙事作品,都属于语言的艺术。但脱口秀需要公开讲述,依靠动作、表情、声音以及对现场的掌控力,它能够启迪观众对世界的理解力,也能瞬间凝聚价值共同体;而小说依赖的是文字、语词及文学的想象力,它不追求即时反映,更多时候形成的是留白或沉默的美学。通过两者的并置,既能看到新时代对新的叙事形式的诉求,也能看到短篇小说无法被替代的艺术魅力。

张莉教授谈到,经典小说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她以《西厢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古代文学经典为例,提出“把人当作人来写”是这些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随后,她围绕鲁迅小说的现代意识与独特价值展开深刻阐释,指出鲁迅通过《祝福》揭示的不仅是旧社会对祥林嫂的压迫,更是人性中隐秘的暴力机制,这不仅显示了鲁迅超越时代的洞见,也显示出鲁迅“把人当作人来写”的道德关怀与高级的写作技巧。像毕飞宇对盲人世界的精准呈现,也延续了站在他人视角呈现他人处境的创作传统。

经由“把人当作人来写”的话题,张莉教授引出了本次讲座的第三个问题——“重建作为读者的主体性”,亦即“重建作为人的主体性”。她以汪曾祺对《聊斋志异》的改写、余华对《孔乙己》的阅读为例,提醒大家在短视频盛行的背景下,不仅要阅读文本,更要通过“深层阅读”来重构文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秀读者。

在提问环节,针对青年学子提出的“多元网络环境下如何确立自我价值标准”的问题,张莉教授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提出置身多元的网络空间,要学会平和与包容,同时也要尊重自己的直觉和判断。而在谈及前沿学术研究与基础教育的联结时,张莉教授通过回忆与导师王富仁先生的点滴过往进行解答,表示要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语文教育的养分。对于社交媒体时代阅读和观看的分众问题,张莉教授鼓励年轻学子要提高判断力,捍卫自己的主体性。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高永淳    摄影:于心雨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蒋晓涵 颜薏蒙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