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3月10日上午,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文磊做客第398期“新杏坛”,作题为“词汇更替中的分布层次与分布条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刘祖国主持。

讲座伊始,刘祖国教授介绍了史文磊教授的研究方向及主要学术成果。
史文磊教授首先从问题的背景谈起,指出既有词汇演变的研究多侧重传世文献的分析,缺乏对出土文献语料的利用。并进一步结合词汇本身没有自己领地的特性,指明当下推进词汇演变研究的两个路径:一为基于出土文献,二为基于语言特征。
随后,史文磊教授结合七批秦简牍(附散简)中“至”“到”出现的文本类型及频率的统计图表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论述。他指出,“至”“到”的分布呈现鲜明的互补格局——“至”主要分布在古书类文献,“到”主要分布在文书类文献。但其中也存在文言词“至”出现在白话性较强的文书类文献的例外现象。通过对其重点分析,史文磊教授指出文书中“至”的分布集中于固化习语、官箴韵文、律令条款三种语境,此三者均具有较强的正式性和守旧性,与“至”的文言性相合。基于“至”的分布偏向,史文磊教授强调了文本类型划分的必要性。并就“至”“到”在秦简中的使用差异进行具体分析。
史文磊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到”对“至”的替换并非一般认为的到唐宋时期才完成,而是在秦代口语中就已基本完成。并希望今后词汇演变研究要重视出土文献的价值,要重视语言层次的离析,要把词汇放在各项特征消长竞争的视野下细审其分布条件。
刘祖国教授表示,讲座为大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启发大家把文字学、词汇学、汉字史、汉语史有机结合,重视出土文献的利用以及文本类型的精细划分,希望同学们要有“语文学的功底”和“语言学的眼光”。
在提问环节,现场师生就选题的发现、语料的离析、出土文献复音词的研究、常用词替换与字词音韵地位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交流。史文磊教授一一回答。
史文磊教授,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语言类型学、历时句法学,近年侧重基于出土和传世文献比较的上古至中古汉语语法系统转型研究。出版《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的历时考察》等专著3部,在《中国语文》、Linguistic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第八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第十六届中国社科院吕叔湘语言学奖二等奖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