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刘燕教授在《人民日报》刊发文章“‘福籽绘’与数字艺术的奇妙碰撞”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23日 18:40 点击次数:

[本站讯]2月23日,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学教授刘燕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福籽绘’与数字艺术的奇妙碰撞”。文章阐释了蛇年春晚开场秀《迎福》中,以数字沉浸艺术亮相的16种非遗之一的山东东明粮画,作为民间美术两创设计的特征与当代意义。

undefined

原文如下:

undefined

东明粮画《秋实图》,作者韩国瑞

粮食也能作画?在我的家乡山东,一项古老的粮画艺术近年来焕发新活力。从作为文化的使者亮相非遗活动,向国内外观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到与科技相结合,以数字艺术形式演绎“春华秋实”的农耕诗篇,东明粮画在时代拓展中丰富艺术表达,为民间美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开新思路。

东明粮画主要以谷物作画,又称“福籽绘”“五谷画”,是农耕文明积淀下借物抒情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起源于古代五谷祭祀活动。过去,东明地区的人们常在花馍、盘子上装饰粮画,表达敬天惜粮的农耕智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赋予粮画丰富文化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东明粮画不断汲取其他艺术门类营养,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美术样式。

五谷杂粮是自然的馈赠。在传统观念中,五谷与五行、五色、五脏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在中医文化中,赤、青、黄、白、黑五色谷物,对应心、肝、脾、肺、肾五脏的食补,因此在我国很多地方有食五色粮的习俗,而用五色粮做五谷画也寄托了人们对五福临门、五谷丰登的期待。可以说,粮画艺术是传统礼俗观念的感性显现,是五福文化的符号标识。

独特的作画材料赋予东明粮画与众不同的艺术特征。大小、形状、色泽各异的五谷杂粮颗粒,经过拼、贴、接、雕、堆、压等20多道工序,组成丰富多彩的吉祥画面。粮画艺术饱含着人们对粮食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生命意义的体悟与歌颂,也寄托着对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企盼和祝福。

如今,东明粮画依然是一门小众艺术,却未停止探索创新。其创作材料更加多元,草籽、花种等皆可入画。伴随防腐技术提升,东明粮画的保存时间更长。科技赋能更开启民间美术传承发展的新通道,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新媒介沉浸式感受粮画魅力,深入了解农耕文化的历史与内涵。

从果腹的口粮到精神的食粮,粮与生活的互动日渐多元而丰富,也将在不断的创新创造中产生高文化附加值,绽放更多文化之花。


【供稿单位:机械学院    作者:张荃宝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王莉莉 班宏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