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山东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聚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五七九”发展思路,锚定“建设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奋斗目标,加快推进“以质图强”的系统性变革,加速实现“全面图强”的整体性跃升。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家谈”栏目,引导广大师生医务员工结合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深入领会全会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汇聚学校改革发展智慧力量,以“闯”“创”“干”的劲头,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山大贡献。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仁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绿色低碳中国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锚定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部署了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其中包括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决定》内容之广、意义之重、力度之大、举措之实,都是前所未有的。
一、深刻领会和理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决定》在第一部分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中,提出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7个“聚焦”,其中,第五个“聚焦”是: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和具体体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念和路径,人与自然和谐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和准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它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很丰富,包括生态文明理念、原则、战略、方法、体系、制度、目标等理论内涵和实践成效,其中体系、制度建设既是组成内容也是基本保证。
要建设好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举足轻重,如何统筹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一直是我们面对和不断探索解决的大问题,发展和保护一直处在矛盾中,一直在协调和统一中;如何尽快将绿水青山的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大众财富,是我们迫切期待的现实问题,在许多方面、许多领域、许多地区这种转化开始见效或者是富有成效;如何使我国绿色、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顺畅、碳市场高效运行的制度更加完善,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瓶颈问题,最近几年一直在不断完善、提升,等等。很明显,加快推动这些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将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富裕生活的向往,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宗旨。
《决定》对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落实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都作了具体部署和详细说明。比如在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方面,提出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在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方面,特别强调要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要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在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方面,要求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等。在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方面,提出“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等。
《决定》的这些部署,有些是已有的继续深化,如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协同治理等;有些是新的部署,如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等等。
二、加快实现绿色低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决定》的第十二部分,专门部署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我们必须认真理解和落实这些部署,加快实现绿色低碳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而实现绿色低碳的基础和载体就是植被,我们通常所说的绿化主体。我就扩绿和护绿方面谈谈我的观点。
扩绿是指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旨在擦亮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中国最近一二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土绿化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在造林数量和森林覆盖率提升方面为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提供了中国模式。但同时也不能回避: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还比较低、我国的森林质量有待提高、森林的效益需要提升,而且除森林之外的灌丛、草地等绿化也需要加强。扩绿不仅仅是面积的增加,更要有质量和效益的增加,这就有深层次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效益性和持续性等问题需要考虑和认真对待,以确保美丽中国的绿色基础。
科学性问题,就是造林和绿化要科学,有科学技术支撑。具体而言,采用什么种类、采取何种配置、使用哪种方法、采取什么措施管护等都要符合科学规律,真正做到适地适树(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确保每一棵树、每一株草都能存活,每一片林地、每一块草地都能成功。
系统性,就是要有统筹规划,扩绿涉及森林、草原、荒漠、湿地 等多种生态系统,涵盖山地、平原、水体多种地理区域,牵扯城市、乡村、道路等多个建设类型,也涉及不同的管理部门等等,这就必须有全面、系统、细致的统筹规划,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浪费,坚决避免敷衍了事和形式主义。
规范性是指按照科学要求和立地条件,采取严格规范的造林、护绿措施。不同的生境、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时段,树苗的大小、规格,树坑大小和形式,种植的时间等等,都需要规范,而不是任意,更不是领导决定。还有管理多长时间,一个月、半年、一年、三年等等,都要有严格规定和要求。
效益性,一是造林和绿化要有成效,绝不能再出现年年栽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怪象和恶性循环;二是强调造林和绿化的质量,使其能够产生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
最后,造林要有持续性。植被的形成、发展、覆盖和演替,是个缓慢过程,要持续绿化、持续管护。根据生态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绿化和管护方式和措施。
三、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更多体现山大担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章,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凝心聚力,主动、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更多更好体现山大担当。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综合性大学,山东大学具有雄厚基础,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如何发挥好山大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山大担当,这是每个山大人都应当考虑的。
本人的专业是生态学,聚焦的研究方向是植被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低碳扩绿、绿水青山等等概念、理念、举措都和生态学密切相关,也是我的研究兴趣。数十年来,我和团队始终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自然保护地调整、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大国家战略。多年来,在中国暖温带植被研究领域,山东大学一直走在前列,《山东植被志》一书是最新的原创类成果,汇总了2000年以来我们在山东地区的最新研究成果。它详细记述了山东现状植被的一百三十多个群系类型和它们的具体分布和基本特征,这是绿水青山建设的基础;志书对山东植被变化、退化的原因作了科学分析,这是山东植被保护和修复的重要依据,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扩绿、兴绿、护绿的科技支撑,扩绿实际上指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持续性,要科学推进、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我们的志书对此都有详细介绍和说明;志书对如何防止和减少山东植被频繁出现的火灾、虫灾等提出了防治对策;对山东自然保护地建设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和决策依据;对于森林质量提升、湿地建设、湿地规划等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024年5月22日,适逢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山东大学举行了“山东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发布会和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座谈会”,会上发布了《山东植被志》《崂山生物多样性概况》《崂山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崂山稀有濒危保护植物》《山东稀有濒危保护植物》《黄河大系·生态卷》等成果,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这些成果再一次体现了山大担当和山大贡献。我们希望,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发布之东风,在继续深入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产出更多更优秀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山大的更多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