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重要回信三周年丨江林昌:弘扬学术传统 担当时代课题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2日 16:05 点击次数:

编者按: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高度肯定了70年来《文史哲》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方面做出的努力,进一步明确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目标使命,并对办好高品质学术期刊提出了殷切期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三年来,学校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大力实施文化引领和学术兴校战略,努力把学习成效持续转化为推动人文社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近期,学校特约部分学院和教师代表撰写感言,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历史学院特聘教授江林昌:弘扬学术传统 担当时代课题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回信。山东大学全校师生深受鼓舞。学校党委第一时间组织哲学人文学科教师与相关部门共同学习总书记回信精神,畅谈体会。

三年来,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一直在指导着我们山东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我们应该继续弘扬山东大学人文学科的优良学术传统,以《文史哲》为平台,主动担当时代课题。

弘扬山大学术传统,更加办好《文史哲》

山东大学建校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了。漫长的校史发展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学术精英、思想大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顾颉刚、陈梦家、丁山、闻一多、王统照,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典学的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语言学的殷孟伦、殷焕先、吉常宏,历史学的杨向奎、童书业、赵俪生、王仲荦等,都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一流大家。他们的学术研究都是“为往圣继绝学”,他们的学术思想都是“为天地立心”,他们的学术情怀都是“为生民立命”,他们的学术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山大学子。正是这些大师们的学术引领,并经过长期积累,才逐步形成了山大学术精神、学术风格、学术理想,最终成就了山大学派。

《文史哲》自1951年创刊以来,山大学派便得到了更好的展现并传承发展。不同学科既专精发展,又相互融通、综合运用,因而使得《文史哲》不断推出具有思想穿透力的学术精品,真正实践了总书记回信中所指出的“引领创新,展现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崇高目标。

《文史哲》还不断关注国家文化战略,解答时代课题。上世纪,在中国史研究中被称为“五朵金花”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农民战争史问题等在《文史哲》上得到了充分讨论,引起全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推动中国古史研究深入发展,实现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上个世纪在《文史哲》还展开了关于《红楼梦》《水浒传》《聊斋志异》《文心雕龙》《乐府诗》《唐诗》等古典学的讨论,也都引领一代学术前沿,成为全国学术研究的热点与焦点。

在新时代,《文史哲》应该继续弘扬其优良学术传统,不断推出有思想高度、有学术深度的学术精品。我们还应该在探索历史源头、还原历史本相、总结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总书记回信中的指导:“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深化中华文明研究,主动担当时代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及其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深化中华文明研究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指出,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要“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作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文史哲》应该做好中华文明研究工作,进而“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深入研究中华文明既是历史学上重大学术前沿问题,也是政治学上的重大时代课题。

利用百年考古新资料,深化研究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在上世纪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学术界无法讲清楚五千多年文明史。从司马迁到郭沫若,两千年来的历史学家都只能讲清楚商代后期有甲骨文以来的三千年文明史,夏商以前的两千多年文明史源头由于材料不足而无法展开讨论。这也是上世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时的遗憾。

然而,自1921年开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中国现代考古发掘与研究,为我们新时代学者研究中华文明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9月28日与2022年5月27日,先后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所指出,百年考古“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学证实了我国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应该利用百年考古新成果,结合传世文献资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对中华文明做出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

全面建构中华文明史“三大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历史依据。研究中华文明还应该始终结合时代形势发展的需要,解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实践。始终坚持中国立场,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借鉴国外,面向未来,超越“西方文明中心论”,在“两个结合”的原则下归纳总结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准,梳理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分析中华文明的形态特征与民族内涵,深化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交流融合并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最终建构中华文明史“三大体系”。

全面展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灿烂图景,在学术上深入研究归纳总结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为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最深厚的历史依据与理论支撑。

在新的历史时代,《文史哲》更加前景广阔,更加任重道远!


【供稿单位:人文社科研究院    作者:江林昌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冯刚 张穆楠 赵方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